2013年01月0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组团吃面”背后的慈善能量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1-16 07:12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吃一碗路边小店的面只需要几块钱,但最近在四川成都市将军街,一些市民却愿意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组团”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吃一碗面。原来,店主熊丽君25岁的儿子廖春磊年初被查出有恶性骨肉瘤,需要大笔医疗费,市民们通过照顾生意的方式来帮助这一家人渡过难关。(11月15日《京华时报》)

  小面馆,大社会,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在一间小小的面馆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陕西西安八角巷,免费给老人和保洁员送粥的糊涂记面馆,既温暖了人心,又折射出了民间慈善的力量;在江苏南京琵琶街,面馆老板遭熟客下手,“财神爷”变身小偷,既切割了社会信任,也加剧了社会风险。

  面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既见证着社会的冷暖,也度量着城市文明的体温。在这个流动性强、异质性高的陌生人社会,脱离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传统纽带,人们如何实现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谓的“有机团结”?归根结底,就在于通过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将社会成员打造成为一个利益相关、关系相互、命运相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正如知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所言,农村社区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从表面上看,是邻里互动、走亲访友多一些;从本质上看,则是通过礼物循环、修桥筑路等公共事务,将居民打造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社区共同体。更进一步说,共同体意识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他人命运的感同身受。

  透过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我们既可以体味食物的美味,也可以观察到食物背后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论是专门打车过来的食客,还是义务来面馆当“跑堂”的邻居,抑或是提供热心帮助的社区、企业、媒体,多方力量共同合作,共同谱写了一曲合力救助的赞歌。民间慈善的主动回应、社会支持的积极帮扶,就成为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力量源泉。“有故事的面馆”既让我们体验到了家庭功能与母子连心,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慈善能量与城市文明。 杨朝清

编辑:王秋阳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