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某网站娱乐频道联合纸媒,推出了题为“你最想轰下台的名人”的网络调查。调查罗列了以于丹打头的12位各界名人,截至22日下午的调查结果显示,方舟子、张绍刚、高晓松分列网友最想轰下台名人前三位,而唯一亲历过被轰的于丹仅居于中游,名列第五。
这个网络调查,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能过于较真。但是,联系到于丹被轰下台事件,在争论中曾经一度上升到北大精神高度,还涉及宽容、尊重、礼貌、权利等严肃话题,也因此,这一网络调查似乎并不仅是为了娱乐,而是揭示和主张思考着一个社会现象。比如,该轰什么样的名人下台?网友何以最想轰某名人下台?都是不乏社会意义和思考价值的话题。
这一网络调查所列的12位名人,都是经常在电视和网络上抛头露面,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而且他们都是以在具有公共属性的媒体上言说见长。在观众呛声于丹后的议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于丹是电视和市场合谋的产物——此言甚是,再加上一个网络,这个说法放在上述名人身上也不会有太大差池。至此,换一个角度,基于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市场属性和企业特征加以考量,则可知,所谓名人,就是一种较为畅销的文化产品。故而所有受众身为消费者,自然可以不买账:有拒绝的权利,也有质疑的权利,还有因为产品假冒伪劣而索赔的权利。在某一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将名人轰下台,就是这些当然权利的综合体现。
遗憾的是,观众固然有将名人轰下台的权利,但真能将名人轰下台却非易事。像于丹这样,被一阵嘘声和“于丹你下去吧”的呼吁打动,乖乖下台的事情,虽然堪称典范,却是那种特殊环境和特殊场合下的个别现象,缺乏推广运用的价值。现场观众的看法很中肯,于丹之所以被呛声,是因为“她站错了地方说错了话”。事实上,昆曲晚会并非于丹的舞台,这从事后于丹在微博一个劲儿地解释道歉上,即可看见端倪——她乖乖地从昆曲舞台上下来,没准是为了在自己的主舞台上站得更牢靠而已。
再比如,方舟子位居“你最想轰下台的名人”调查的榜首,但众所周知,要将他轰下台恐怕也是万难的事情。这是名人的个性使然,从他愤而关闭新浪微博之举看,倒是他对舞台监督十分不满后,自动离开显得更容易一些。这个例子的启示是,拆台似乎比单纯的轰下台有效得多。但这只是一个比喻,而非真要观众破坏他人财产,拆毁各种介质打造的舞台。况且,言论自由的权利是大家都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名人也不例外。
故而,在我看来,身为观众,“轰名人下台”的终极法宝,应该是像对待余秋雨一样对待你想轰下台的名人。这是一个坚韧的过程,需要众多有共鸣的人在长期合作中达成默契。自从2008年余秋雨“含泪劝告”后,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很少看到他登台担纲正面角色了——这怎么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被轰下台吧?
(令狐补充知名网评人)
编辑:王秋阳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