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尝试推广壁葬等节地葬
除了控制墓位销售,颛桥寝园正在进行多方位尝试,或者采用更节地的葬式,或者推进壁葬寄存,提供不消耗资源的延伸服务。记者在颛桥寝园看到,园内有5幢壁葬楼。这种在香港极其流行的安葬方式,在上海也正逐渐被接受。记者在壁葬楼前看到,壁葬位前基本已经摆满,只留下最上层和最下层的几个格位。每个格位前的布置很有个性。有的放上了亲人身前爱抽的万宝路香烟,有的摆了几盒唱片,有的还放上了孙子送给已故外婆的玩具,表达一份心愿。颛桥寝园前几年还推出了家庭复式葬,一座占地一平方米的复式墓可容纳8个骨灰盒,很受市民欢迎。
吴少群坦言:“很多市民的心情我们理解,不少是家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有的是家族里很多人都在颛桥寝园安葬,方便祭扫。”颛桥寝园的墓位销售下降了,壁葬则在上升。经过几年的努力,颛桥寝园的壁葬上升到一万格。仅去年就有500个家庭选择了壁葬,比前年增加了10%。
地标2:上海西郊某墓园 土地存量:20亩不到
墓园:主要靠卖墓地为生,限售不得已
“你看,整个墓园已经基本看不到空地了,全部都是墓区。”记者近日来到一家位于上海西郊的墓园。该墓园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墓地销售已经开始限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墓地销售数量年销售量控制在600-700座。“没有大墓地销售了,都是1平方米以内的,即使这样,10年以后恐怕也就没有墓地能售了。”他说,墓园刚刚开始时有280多亩地,现在只省下20亩不到。如果不限售的话,再过五六年就无墓可卖。
“这几年墓地价格也涨得很快,老百姓也有怨言。”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墓园现在每座1平方米以内的墓地根据风格不同,价格在6万-9万元,而在不到10年前,每座价格只有2万-4万元,已经翻了一倍。“很多人会调侃死不起,但其实墓园生存也很紧迫。”在他看来,价格高企除了近年来人工、管理成本上涨外,墓地的土地越来越少是很大一个原因。
他告诉记者,现在墓园经营维持主要依靠墓地销售,没有这块收入,墓园正常运营前景堪忧。虽然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的购买者会交纳维护费,但维护费专项用于日常维修与保养,不得挪作他用。在这种局面下,限售是一种延长经营的手段。他坦言,该墓园的价格在上海属于中下水平,而且由于实行了限售等原因,这两年并未涨价。
虽然进行了限售,但墓地销售暂时没有出现“排队等待”的情况,以该墓园为例,最多当月限额用满,下一个月基本能买到。他认为,墓园的经营也应该进行调整,除了有意识地节地外,应该多开发非资源性的经营项目,如为扫墓者提供用品销售、推出个性化服务等。不过他也承认,现在还暂时难以找到能够替代“卖墓”的经营方式。
地标3:浦东永安公墓 土地存量:基本饱和
节地墓穴滞销,需改变“入土为安”的观念
浦东很多墓园也面临墓地紧张的情况,如永安公墓土地基本饱和,如果土地没有后续供给的话,一两年就可能要“封园”。面对越来越少的土地,浦东新区殡葬管理所所长顾祝琦告诉记者,殡葬部门也联合各大墓园推出了树葬、深埋、海葬、花坛葬、壁葬等多种节地葬模式。
例如一家墓园推出了“普爱苑”,从外表看是一个2平米左右的花坛,花坛的边沿刻有10多个人的名字。“这种墓比较便宜,只要千元左右。”该墓园负责人说,这种墓安葬方式和传统不同,逝者的骨灰装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骨灰坛中,深埋于地面下,每个墓穴占地面积很小,1平方米可安葬10多个人。安葬后的地面做成花坛,仅保留可以刻名字的地方。“价格不高、又生态。”然而,这种安葬方式推出两年来,只有十几个人选择。在上海最大的壁葬墓园天逸静园·玫瑰园,2004年开园至今,八万个室内壁葬穴位仅销售了不足九千穴,园方提供给特殊困难群体的免费穴位,三个月内全市仅有两人咨询;在长桥山庄墓园,一年前打造了极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沪上首家室外景观式壁葬群,一年过去了,3600个穴位仅仅销售了36个;在福寿园海港陵园,144个占地不足0.5平方米的花坛节地葬墓穴,一年内的销售也不过一成。
对此,顾祝琦表示,这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很多人认为选择厚葬老人才是尽孝心,要讲排场,比面子。
与节地墓穴的“滞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价格是节地葬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传统墓葬依然受到市民“热捧”。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坦言,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绿色殡葬应成为未来墓葬方式的主流;欲打消目前民众对节地葬的抵触情绪,最重要的是改变“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业内人士认为,节地墓的推广不仅依赖墓园的人性化设计,也需要社会舆论的集体引领,更需要民政部门对生态安葬方式的政策、标准进行研究,对选择节地葬的市民给予安葬费的补贴或减免。
编辑:曹静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