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毕业生“最难就业季”:大批外地学生涌入西安求职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6-02 08:16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来招聘会的求职者很多,晚来的都要排队 本报记者袁琛摄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过去一些重点院校的王牌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而今年形势并不乐观。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地大学生开始放弃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涌入西安求职。

  “以前我们在学校里就签了”

  1991年出生的徐涵,高考以全县理科第二名考入西安一所全国重点院校,专业是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他近日告诉记者,刚入校不久,辅导员曾说,每年毕业季,华为、中兴等大公司会整班整班地签约学生,根本不愁就业。

  徐涵说,自己上大三时,才听学长说就业有些压力,但没想到今年情况更加紧迫。“也有大公司过来,但工资水平竞争力不高。在深圳月工资7500元,加上1000元餐补,意思就不大了。”

  上周,徐涵带着几份简历来到了南二环的西安市人才中心。头天晚上在宿舍说要到市人才中心时,舍友还帮他搜了地图,到之后才发现从学校走路来比公交车更方便。“真没听过谁来人才市场找工作,以前我们专业在学校里就签约了。”徐涵有些郁闷。

  “每次面试都遇到外地学生”

  在记者连日走访中,今年整体印象是来西安应聘的外地学生越来越多。上海交通大学应届毕业生包航伟原籍甘肃,目前已签约西安高新区一家7名员工的科技公司。包航伟说,他班里的外地学生绝大多数已确定离开上海。他们都认为二、三线城市机会更大。“这个公司如果没有前景,我就等着高新三星项目的招聘。这个项目需要十几万人,我相信自己有好机会。”包航伟说。

  “我面试时每次都会遇到外地毕业生,最多就是北京高校的,几乎都是陕西考出去的。”西安一所211大学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徐佩佩说,3年前,就是因为工作难找她才考研,今年她在本专业38人中成绩第一,可也直到近日才签约到一所三本院校当英语教师。

  “关系户”面试成了走过场

  在西安高新区一家外资低压变电器生产公司,人力资源部今年计划招收4名销售和8位研发人员。4名销售人员的招聘待遇是:本科每月5500元加1000元餐补,研究生7000元加1000元餐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一天的招聘中,就收到927份简历。

  “最初规定是一本院校,本科硕士都可以。”公司人事管理助理刘女士说,可8位研发人员的岗位还没对外发布,就已经确定了5个候选人。“都是职能部门的关系,我们接到上级通知后,直接让来面试,就是走过场。”对于其中两人,招聘主管几乎现场就确定不予录用。“专业毫不相干,他说自己擅长管理,我们都笑了,但就是这样,最后还是要招,没办法,关系户。”

  就业难不能全怪高校扩招

  专家:培养机制与市场脱节,学到的用不上,有用的没学到

  高校毕业生失业比例持续增高。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数据: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

  省人才交流中心创业导师李盾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他认为,目前的就业困境,是计划经济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经济严重脱节所致。

  盲目设立热门学科

  最后结果是双输

  对今年就业难,很多人责怪高校扩招。“扩招肯定是如今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全部归罪于扩招。高校教育惠及更多人口,提升了整个民族素质。”李盾认为,扩招让很多底层家庭获得机会,大学从精英教育渐渐成为大众教育。

  “目前的就业困境,是计划经济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经济严重脱节所致,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生产需要,这才是关键。”他认为,“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是结构性失业。我们培养的人才,并不是根据市场需要准备的,数年之后问题就接踵而来。这是教育欠的债,现在要还了。”

  “为什么那么多技校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是因为需求和培养是通的,没有脱节。”长期参与毕业生就业,李盾深感目前高校学科设置和培养机制的畸形。“选择是唯分数论,一切拿分数度量。我们的考试内容,和现如今社会生产有多少关系?无论学校师资水平是否达到,盲目设立一些所谓的热门学科。准备一个学科需要几年,培养需要四五年,到学生毕业,面临的社会人才需求早已不是十年之前了。这不是刻舟求剑吗?最后是双输:高校没有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社会生产得不到适合的新鲜血液,后继乏力。”

  “明年就业”是最下策

  往往变成啃老族

  “只要放低身段,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晰判断,大学生找到一份体面工作并不难。”李盾建议毕业生更多关注微小企业,有选择性地放低身段,不要有“大学毕业高人一等”的惯性思维。

  “至少要先就业后择业,毕竟职员和学生不是一回事,心理先过渡了,随后的问题就好解决了。随着走上工作岗位,自己综合素质里缺欠的部分也会得到充足认识,二次学习深造也就有针对性,随后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李盾认为延迟就业是懒惰的表现,“等明年就业是最下策,很多啃老族就是这样形成的。”同时,他也不鼓励毕业后立刻创业。

  李盾认为,从父母亲戚处借钱创业的想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在工作数年后再考虑,“面对众多职能部门监管和市场冲击,这条路已经被证实有危险。否则付诸东流的不仅仅是家中积蓄,也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好的青春年华。”李盾还提醒,毕业生如果一味想着“靠关系、走后门”入职,可能反而会限制或耽误自己。“是有很多内部操作的工作安排,可一时的得意和一世的稳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本报记者 孙元华

  就业进行时

  毕业证不得与签约挂钩

  本报讯(记者 卢红曼)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近期再召开校园招聘会,为尚未就业的学生搭建平台,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大学生、芦山地震灾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发放求职补贴、专场招聘、重点推荐、“一对一”等方式,切实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尽早落实工作岗位。

  同时,今后各高校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减持续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计划。

  “事业编制”诱人

  万余学生应聘基层医院

  本报讯(记者 周艳涛)昨日,我省为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定向招聘的首场招聘会举行,省内外万余医学本科学生参会,不少基层医院都收到了几十甚至几百份简历。今年起,我省连续5年在全国范围,为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本科生10000名,待遇包括纳入事业编制,工资上浮和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等。

  招聘会上,全省103个县的医院提供了3800多个岗位,求职学生达到1.1万余人。因为来的学生太多,只能分批进入。除陕西高校的医学专业学生外,还有来自新疆、四川、浙江高校的。

  不少学生被“事业单位编制”吸引。西安医学院一位姓王的学生说,在西安等大中城市,工作虽然好找,但大多是合同制,“政策吸引人,主要是事业单位,稳定。”

  “没想到来了这么多,我们收到几十份简历了。”杨凌示范区卫生局工作人员李康说。长安区的招聘人员说,他们准备为乡镇卫生院招60人,但求职的有三百多人;沣东新城给街道办招十几个人,报名的也达到135人。

  宝鸡市渭滨区卫生局负责招聘的刘新荣分析,很多学生觉得事业单位有编制,所以只要是好点的地方,都会投简历。但真正到通知面试的时候,不少学生又不愿意去了。“上午有报名的同学,我们中午打电话通知下午面试,有不少就不来了。这次报了70多个人,到最后能留下六七个就不错了。”刘新荣担忧。

  大多学生不愿意去乡镇卫生院,而愿意去离家近的区县级医院。截至2012年底,全省乡镇卫生院空编4600余个。

  为何不愿下乡镇?几名学生说,既担心技术提高得慢,也担心到了乡镇难有上升空间,还有就是观念问题。“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希望我至少要到县上工作。”西安医学院一位同学说。

编辑:王秋阳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