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怎么办? ]
北京:积极改造下凹式立交桥
时间:2012年7月21日
雨量: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最大降雨量460毫米
影响: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78人遇难
7月19日,在去年“7·21”特大自然灾害中积水严重的广渠门桥,新的泵站正在建设中。一台挖掘机停在大坑中间,坑的周边已用混凝土围起。记者看到,雨水箅子都清理干净,雨水将汇入200多个雨水箅子,通过管道,流经泵站抽入方沟,再流入不远处的东护城河。
去年“7·21”特大暴雨时,广渠门桥下积水超出泵站极限,桥下发生河水回灌,立交桥下积水曾深达4米。
北京市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启诚说:“吸取去年的教训,今年泵站和护城河有了联动,如果预报有大雨的话,护城河要提前放水,根据降雨的不同情况,调整闸门,避免去年出现护城河水倒灌的情况再次发生。”
如今,一系列应急措施正在各个层面展开。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
北京市从下凹式立交桥改造、排水管线清掏等方面入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城区下凹式立交桥区在强降雨下易出现积水情况,自去年9月起,北京对20座下凹式立交桥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和改造雨水管线22.6公里,新建调蓄池19座,以提升雨水泵站的收集、抽升、调蓄雨水的能力。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书函说,排水系统要做到良好运转,一方面需要更细致地规划铺设管道,另一方面靠平时的管理和维护。排水问题不全是管道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如有没有专业的人定期有效地维护,有没有足够的下水道巡查员及时排除管道破损、沉积物淤积等问题,有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疏浚河道、排查管网等。
北京市防汛办表示,现在北京市仍有1180公里中小河道尚未达标治理,河道清障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城区仍有64座下凹式立交桥尚未改造;部分小区的雨水管线还没有彻底清掏,遇到暴雨天气,雨水很难快速排走。
此外,在一些地下空间、私房,老旧破损的房屋,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些都是今年汛期的考验。
[全国怎么办? ]
用10年建成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要有问责制,若再遇城市内涝而有人员死亡,相关公职人员该记过的记过,该‘下课’的下课。 ”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记者近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河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发展改革委,在审核汇总各地规划建设任务基础上编制全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
转变发展理念是根本。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专家说:“排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理念,甚至管理体制,都存在人为分割了大自然的完整性。”
摸清“家底”是第一要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这位负责人说,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指导各地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规划。
与此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还组织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各地结合普查,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建立规范的普查信息数据库,为建立数字化城市排水防涝管控平台创造条件。
加强立法是保障。如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都有严格规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要有问责制,若再遇城市内涝而有人员死亡,相关公职人员该记过的记过,该‘下课’的下课。”
专家还建议要推动排水防涝方面的科技创新。许光建说,政府公共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雨水收集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底发出的通知,为治理城市内涝列出了时间表。人们有理由期盼,内涝,将不再是中国发展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