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三分咸阳”或成为西咸一体化药方
每经记者 张静 发自西安
事实上,西咸融合十余年遭遇的困局,以及西咸新区面临的行政体制、管理架构和人事权的尴尬处境,亦让当地学者担忧不已。
陕西当地最早提出西咸一体化的学者、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曾数次参与西咸一体化规划、建设大西安的决策和意见,也曾多次就此撰文或是公开发表意见。
对于西咸融合十余年,张宝通坦言,从目前来看,西咸新区所形成的局面令人遗憾。就此,张宝通提出了“三分咸阳”的破解药方。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西咸融合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张宝通。
西咸一体成“三足鼎立”
NBD:2002年西安和咸阳签订经济一体化协议,西咸一体化试水,而2010年西咸新区成立,被视作是西咸一体化迈出的实质性一步。迄今,西咸融合已10余年,一体化目前成果如何?
张宝通:西部大开发10年,我们只统一了西安、咸阳的电话区号,象征性地表明了西咸一体化的方向。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明确要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人口要超过1000万人,都市区面积要达到800平方公里。
但是在此大好形势下,我们只搞了个西咸新区,没有触动西安和咸阳两个市的行政体制。西咸新区的前提是,行政区划不变,统计口径不变,利益格局不变,西咸新区的5个新城4个主要在咸阳地盘上,其发展得再快,主要统计给咸阳了,西安作为中心城市其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远不如周边其他省会城市(直辖市)。
成立西咸新区虽然比029电话号码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但是离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目标还差得很远,西咸新区不但没有加快两市的融合,反而还拖慢了一体化的步伐。目前的现状是,我们以前是两个市,本来要一体化的,现在成了三足鼎立,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和发展目标,矛盾更多了。
NBD:事实上,原本主导两市融合的西咸新区反而让两市背离发展,您怎么看?
张宝通:本来成立西咸新区是想让两市相互融合,但目前三个主体却是相背发展,西安市往东北方向发展,咸阳市往西北方向发展,都不是朝西咸新区方向发展,不是合二为一,而是一分为三了。陕西省把主要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都集中在了西咸新区,使西安很难大发展,咸阳也难大发展。现在西安搞了渭北工业区,咸阳搞了北塬新城,都在想办法为自身的发展寻找出路,开辟空间,大西安发展缺少统筹规划。
NBD:导致两座城市背向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张宝通:主要是体制原因。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作为三个主体,处在竞争状态,在西咸新区内,新区、新城与西安、咸阳辖区之间利益也有矛盾,既制约了西咸一体化,又影响了西咸新区及各新城的发展,拖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后腿。
NBD:不仅是体制,两个市好像在地方GDP、项目招商等方面也有隔阂和矛盾?
张宝通:对,肯定会这样的。因为这涉及各主体官员的政绩考核,官员都要为本地发展负责的。
西咸新区下面5个新城具体承担着建设任务,这让西咸新区也很苦恼,它虽然看起来是和咸阳平级的,但不是一级政府,没有多少实权。这5个新城都要和当地政府打交道,秦汉新城要和渭城区打交道,泾河新城要和泾阳县打交道,在招商、利益方面都有矛盾和障碍。西咸新区虽然管了5个新城,但人事上沣东新城由西安市管,秦汉新城由咸阳市管,沣西、空港、泾河三个新城由省上管,不是一个主体,矛盾很多,互相掣肘,很难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