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时许,29岁的王磊躺在床上,眼神迷离地打开手机“微信”,朋友早已发来一段语音的中秋祝福,并相约晚上一起吃饭,“聚一聚”。
“妈,祝你和我爸中秋快乐……”回完朋友的祝福,王磊也用语音给家人送去祝福。王磊老家在昆明,大学毕业后,随女友留在西安,目前,在西安一家民营企业做销售。
不少市民表示,今年中秋接到的祝福短信明显少了,自己也没有群发的冲动了。有不少人选择在微博上、微信里,或者微信群里,统一
发出一份祝愿。而新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在异乡不能陪父母的缺憾。语音对讲、图片视频交流功能,比起打电话、发短信,更多了些直观可见的情感表达。
昨日下午2时许至下午3时,本报记者以订餐为由,先后与多家饭店取得联系。
海底捞高新店工作人员说,昨日晚上的所有包间全部预定出去了,大厅5点以后也不预留位置,“座位没法保证,恐怕得等”。
西安饭庄钟楼店工作人员说,饭店除了3个豪华大包间,其他包间早早就定出去了。
上海人家只剩一个包间,大厅只有四人小方桌,“15日之前已经有人开始订餐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香格里拉酒店工作人员说,只剩晚上一间12位的包间。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个中秋,很多人选择在酒店聚餐度过。不少人表示,中秋是个团圆节,但大家平时工作就比较忙,如果再在家里做饭又会增加劳动,不如在外面吃,这样吃玩不误也不累。
对中秋节祝福方式及团圆方式的变化,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宇共说了自己的理解。
他说,以前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祭月、赏月、拜月的这些仪式,现在成立已经很少见了了,但在我省一些农村还有保留,这一天晚上,全家一定会团聚家中共同拜月,祝愿年年圆圆满满,但这些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不过赵宇共也说,虽然仪式感少了,但中秋的内涵就是“团圆”,只要你珍惜这种亲情,守候这种团圆,即便没有全家齐聚拜月这种仪式,心中的仪式还在。本报记者贾晨郑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