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 综合考虑今后两年外部环境变化、资源条件约束、调整转型需要等因素,本市首次拟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GDP年均增速8%下调为7.5%左右。同时,拟将空气质量相应指标调整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15%左右”。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市发改委主任张建东受市政府委托,对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部分指标调整进行了说明。
为了使《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更加符合形势要求,增强其执行的科学性,本市拟对空气质量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两项指标进行调整。按此方案调整后,北京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仍将是25项。
调整解读
●GDP增速指标调整资源投到治污、缓堵等
调整:将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调整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5%左右”。
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时,基于当时的发展环境条件判断,同时也为与十五、十一五时期年均12.1%、11.4%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平稳衔接,提出了8%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
张建东表示,从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况看,2011年增速为8.1%、2012年为7.7%、今年上半年为7.7%。
综合考虑今后两年外部环境变化、资源条件约束、调整转型需要等因素,为落实中央关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的空间和余地,调整更多的要素和资源投入到大气污染治理、交通拥堵改善、绿色空间营造、民生福祉提高等方面上来,建议将本市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预期目标调整为7.5%左右。
●空气质量指标PM2.5指标暂不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调整:将原“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调整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15%左右”。
解读:张建东表示,根据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规划要求,从去年起,本市已停止使用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指标,空气质量目标已由原日均达标率考核改为年均浓度考评。
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规定,到2015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比2010年下降15%。
同时,考虑到PM2.5指标从今年起全面监测,2014年才可进行同比考核,为此建议先将PM2.5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十三五时期再纳入纲要指标体系。其他4个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权威回应
财经办:并非因完不成任务而调低
“如果不调整是不是就一定完不成?我想也未必。”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副主任杨文胜表示,此次主动调低GDP增速,是一个导向性的信号,通过调整要促进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
GDP增速下调并不说明北京市因为完不成既定的8%的目标才进行调低,此次进行下调是政府的主动行为。
从市委、市政府到市人大常委会,对GDP年均增速指标调整的意见高度一致,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空间等资源,来适应北京的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
发改委:不会影响就业、收入、居民生活
GDP增速下调有何影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上午回复本报记者:一,我们在调整时充分考虑了对诸多方面的影响,从此次调整的幅度看,不会对就业、收入、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二,速度调整的目的在于提高质量,高质量的经济有利于吸纳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此外,我们会调整产业,增加民生和环境的投入,也会改善广大市民的生活,培育出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增长点,创造新的增收和就业机会。
经济放缓将有好的就业保障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7.5%的GDP增速还是高。目前北京到了新阶段,经济内涵提升,结构优化,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对社会造成影响,比如人口剧增、环境破坏等,这样一来,老百姓的实质性福利就会减少。
追求速度并不适合北京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放缓GDP增速可更好地研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以西方国家为例,经济规模增加,GDP增速就放缓。
对于百姓来说,经济放缓将会有好的就业保障。财政经济速度放缓,单位GDP的税收增加,政府手中的钱也会增加。这样用于百姓身上的钱会更多,用于环境改善上的钱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