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西安北三环一家建筑工地上,张正国师傅正在进行扎钢筋作业。记者 刘强摄
第一代“50后”、“60后”农民工大都快到“退休”年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率很低。“谁来给他们养老”这一问题变得十分沉重……
农民工周国庆:体力好坏决定着“退休”时间
“趁现在多挣两年钱,手里有钱比买保险稳当得多。房子都给两个儿子置办齐了,干不动了,一个儿子家住半年,他们会养我。”这是周国庆的想法。
不久前,记者在西安北郊未央路一处建筑工地见到周国庆时,他浑身上下被汗水浸湿,头顶冒着豆大的汗珠,正蹲在工棚阴凉处一边抽烟一边“歇口气”。
旁边传来工头的催促声:“老周,在干啥呢,才干了1个多小时,就不行了,拖了工期,你我都要扣钱。”说着,工头推着水泥车走向电梯,准备下楼装满后再拉上来。“岁月不饶人呀,不服老不行!以前,这种水泥车,在工地上拉10来趟,根本不成问题的。”周国庆告诉记者。
2013年52岁的周国庆,河南周口人。光头、说话中气足、步伐稳健、做事麻利。1993年,周国庆和同村的兄弟伙一起背上行囊,坐上南下的火车,奔赴广东打工,刚开始从建筑工地上的泥水工做起,月薪280元。1998年,他只身离开广东,来到西安,依旧在建筑工地打拼,月薪涨到800元。这些年,周国庆一直干着泥水工的工作,手艺越来越好,用他自己的话说“手上的活多得做不完”,他的月薪也跟着水涨船高,并在2011年前后迎来了“大爆发”。据他透露,2011年以前,基本上一天的工钱不到60元,2011年以后,开始涨到80元/天、100元/天、150元/天……现如今已经是200元/天了。“这还是没算加班费的。”
对于自己的收入,周国庆显得非常满意。不过,因为长期在工地劳动,他的膝盖和脚踝严重变形,一旦变天,就疼得走不了路。记者问他“苦不苦”?周国庆直言,我不苦啊,还有一身的力气,干得动。我身边像我这种50多岁还在工地上做泥水匠的,多得很,60岁的都有。
当记者问老周,如果突然得了大病,钱不够用,又没买保险,怎么办时。他说:“我觉得趁现在还可以干,多挣两年钱,比买保险稳当得多!”周国庆回答道,同时还补充说,这边做完,下个月就去另外一个工地,是个别墅,听工头说光是泥水活,提成就有1万多元,能挣钱,我买啥子保险?再说还有两个儿子可以依靠。
对于很多老一代农民工来说,打工就是个体力活,要抡得起大锤,扛得起钢筋,挑得起重担,更要熬得起时间。今后就算是回村养老,只要口袋里有点钱,起码能好一点。
周国庆,正是老一代农民工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的养老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