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类是如何发现大熊猫的
大熊猫与我们祖先的相行相处已经很久远了。我们古代的许多着作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大熊猫的记载﹔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列举的珍禽异,熊猫名列第一﹔到唐代,大熊猫已被视为珍贵动物,唐太宗在丹霄殿设宴赏赐有功之臣大熊猫皮十多张﹔在白鹿?发掘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陵墓裡,也发现有大熊猫骨骼等随葬品……
然而,人类对现生大熊猫的研究或者说今天的大熊猫真正走进人类的生活,才是十九世纪后期的事。1869年,集植物学家和传教士双重身份为一身的法国神父戴维把自己收购到的大熊猫皮制作成标本,送到巴黎的法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法国人正式给他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大熊猫标本展览,由于排版和中文读法,参观者把标牌上的“猫熊”读成了“熊猫”,从此,“大熊猫”的这个现代名称就诞生了。戴维也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大熊猫的外国人。
此后,一批又一批的各色西方人等涌进中国,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杀熊猫,或者试图将熊猫活体带走。而最有名的猎杀者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上校和克米特·罗斯福。他们俩在岷山和邛崃山歷尽艰辛,一无所获。1929年,两人终于在凉山境内同时开枪打死一隻熊猫。他们将熊猫皮送给芝加哥博物馆,并写了使他们名扬天下的书《跟踪大熊猫》。
在戴维神父发现大熊猫的67年之后,捕获活体大熊猫的梦想终于被一位顽强的美国女人、35岁的纽约服装设计师露丝所实现。使大熊猫从博物馆走进大众,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动物明星。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隻大熊猫。在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有“熊猫王”之称的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间,收购了9隻活体大熊猫,并把其中6隻带到了英国。
尽管西方人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但直到那时,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二战期间,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明”在德机的轰炸下表现镇定,玩耍自如,成为伦敦市民心目中的战时英雄。在战争最严酷的时候,报纸仍然在报道明的生活。明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报刊登的讣告称:“她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她给千百人带来了快乐”。
像中国的许多事情一样,熊猫在国外大出风头以后,在中国的地位才迅速攀升。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限制外国人的捕猎活动。也许正因为如此,大熊猫才得以幸存。
在中国国门尚未打开的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宣告成立,并一致通过将斯科特爵士设计的大熊猫图案作为WWF的会旗和会徽。从此,有两面旗帜插遍全球:一面是管理人类社会事务的联合国旗﹔一面是保护所有野生动植物的熊猫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