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8日,西安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一家专门招收家政人员和月嫂的单位吸引了不少求职者前来咨询本报记者张喆摄
人们习惯性地称这样一群人为“保姆”,但在家政公司里他们有着更时髦的称呼:“现在我们都称为员工。员工和客户,说着也好听。其实雇主和家政工,本来就是平等的交换关系,只是人们传统观念里,还觉得这活‘低人一等’。”吉祥村一家家政公司的老总说。
吉祥村,一个传统的家政聚集地区,3月21日,在一个老旧写字楼里,记者和几名刚找来这里的雇主一起爬上五楼。在这里,几家公司门对门开着,门上的简易牌子标明了不同的公司名称。屋子里的沙发条椅上坐满了来找工作的家政员,有点劳务市场或人才招聘会的景象。
不为多挣点谁愿出来伺候人
“这个市场一直是不缺员工缺客户。”开了一家小家政公司的刘老板是蒲城人,最初带着老家几个人来西安找活,经营了五六年后,就有家政工不断互相介绍着来这里登记。
“今年工作难找,还没出正月十五,大家就出来找活了。”春节前腊月二十八的晚上,在一家大医院对面住宅楼里的刘老板办公室门就被敲响,因为春节期间有三倍工资,而且缺人,所以家里过节没什么事的,就出来多赚点钱。
3月22日,刘老板早上八点多就开门了,已经陆续有“员工”前来咨询。这些来找家政活的人,每天一早就在各家中介公司转,这家没客户就去下一家,一直到晚上七八点后才投宿在其中一家。
记者晚饭时再去这家家政公司时,已经有几个人吃完饭回来看情况,记者一出现就被当成了雇主,她们一拥凑上来。这时有客户来打听:有没有肯干1500元一个月照顾家有老人的,哪怕做活少点。听到这开价,一位头次出来做家政的大姐嘟囔,“低于两千,门都没有,我宁可在这里等着。”“不为多挣点,谁不顾自己家跑出来伺候别人?”
有位雇主三个月换了10个保姆
没找到工作时,家政工聚集在中介公司互相熟起来的方式,就是数落自己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好事达家政的王总说,家里有老人的,相比只有年轻人的家庭难说话,容易产生矛盾。“一朝被蛇咬,十年不信人。”刘老板说,其实这种不信任,双方都有责任。
“找个放心的人太不容易了。”有雇主感慨。一位3个月换了10个住家保姆的雇主刘先生说:“得时刻紧盯着,一不注意就偷懒,或者用起东西来大手大脚。”家政公司收了他800元的服务费,这一年,他随时有要求,随时可以换人。而在刘先生看来,中介给他推荐人时根本不挑选,有就送来。他认为服务好的人,却只待了一个多月就走了,他觉得,这一定是中介用更高收入把她“挖”去别家做,这样就可以多收一份服务费。
记者向一位家政公司老板说到雇主的这种想法,她大呼冤枉:“要是换上两三次人,我们就亏本了。”
一方面雇主抱怨保姆,各种滑头偷懒;另一方面,保姆又聚在一起数落那些“奇葩”雇主,有的脾气大,有的瞧不起人,有的活太累,有的太吝啬,还有的嫌保姆吃得多……
双方在这样的刻板印象和“警惕”中,总觉得寻找不上最对眼的合作方,不断地换人,同时,这样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也在消解着这个职业的美誉度。
探寻
“员工化管理”成本摊给谁
“人难找与活难找同时存在。”业内人士分析家政市场现状时认为,想要高质服务、低收费的人难找;而同时,低质的劳动力太多了。
在吉祥村扎堆的小中介公司中,有一家年盈利大约30万元的家政公司,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史老板分析认为,西安的家政服务业成立晚,不像沿海城市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好。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其中月嫂相对较好,培训也正规。职业化程度上不去,政府提倡“员工化管理”,可成本会增加,事实上没有这样管理的企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小家政公司签的都是雇主、家政工和家政中介公司三方的协议,只有用人方应支付家政公司多少服务费,没有家政公司一方的责任义务条款。这些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雇主的服务费,对保姆的收入不再抽成。
另一家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正式《用工合同》大家都不愿意签,因为公司要承担风险,监管费用的成本最终将落到雇主身上。如果要员工化管理,首先要把工资统一上交给公司,公司每月从家政工的工资中抽成作为公司利润,很多家政工都不愿意这样,所以现在还是中介监管的形式。
3月初的一天,家住西安城北的赵姐和来自富平的蒋姐一起来到武警医院对面小区里的一家家政公司。
刚登记完,就赶上有雇主来找能看小孩的家政工,赵姐看中了老实腼腆的蒋姐。雇主和家政工商量好工资,但这是员工化管理的公司,雇主把工资月初打给公司,公司月末结算给个人,并每月从中抽取10%的费用。
记者注意到,这家公司签的是用人方和公司的双方合同,家政人员算是公司的员工。雇主认为这样的合同,比其他公司那种三方协议要放心,但对于公司已经从家政工的工资里抽成了,还要再收他们每年800元的服务费,雇主也有点不情愿,打算以后就和满意的家政工私下联系了。
政府能为家政业做点什么
西安家庭服务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元平介绍,真正的“员工制管理”,要签劳动合同,要给家政从业人员买“五金”,家政公司很难负担。所以西安实行员工化管理的公司,其实是准员工制,就是代发工资。“如果要真的实施,只能靠政府补贴。”
“没有谁能说清西安到底有多少公司在从事这个行业。”史元平说,只有个抽样调查显示,西安现在有300多家家政公司。史元平说,她曾有个设想,有一个专门的人力资源大楼,把所有家政小公司都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工资透明,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也好由政府统一给用工双方提供保险等保障和支持。“家政公司未来的方向,应该是要强强联合,把市场做规范,逐渐让不规范的小公司退出。”
“事实上,家政行业一直比较缺符合条件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史元平指出,西安家政从业人数有五六万,其中80%来自农村。客户也希望找文化程度高的,但大中专学生进入这个行业的微乎其微,而过去城市的“40”、“50”下岗职工,因为年龄大了,也逐渐退出这个行业。另外,没有规范的公司管理,也就没有行业标准。这样的情况下,客户出了高价想得到高素质服务,而实际上,很多从业者达不到这个水平。
本报记者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