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建材厂最苦最累的活是装出窑。三伏天窑里温度常在50摄氏度,从厂长到工人全部顶上去干。白天干不完,晚上干;一个人不行,常常是媳妇家人陪着干。“这就是集体企业,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完成生产任务维持客户形象!”建材厂管销售的王有来说。

  王家砭建材厂被农业部认定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连续多年被国家砖瓦工业协会授予“优等达标企业”,陕西省“名牌产品”。产品有时供不应求、一砖紧俏,曾有人给王有来“支招”,把附近别人生产的砖拉来卖给客户,中间每块砖至少可以赚两三分钱。面对丰厚的“利润”,王有来一口回绝了。别人讥笑他说:“你这是把金子当铜用了”。王有来却执拗地认为,如果以次充好,王家砭的牌子、声誉、形象就倒了,那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

  几十年来,王家砭的集体企业,培养了王家砭农民的群体意识、纪律意识和现代意识。至今,王家砭在村办企业上班的村民多达750多名,占全村劳动力的50%以上,每年工资收入1875万元以上,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全村人人有业就,家家无闲人。

  除了依靠工业强村,王家砭还大力实施兴农、活商、富民战略。村上累计投资1.6亿多元,以工哺农,发展养殖大户50多户、奶牛存栏568头,兴修水利、整理土地2600亩,达到了人均一亩水浇田,初步形成了建材、陶瓷、养殖、特色种植四大主导产业。截至2013年,王家砭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58亿元,人均纯收入16500元,村公共积累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高于全省、全国水平。

  经济发展了,村两委坚持民生至上,凡是群众有需求,他们立刻就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上每年要为群众干几件实事。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安装自来水、引进天然气、硬化道路、绿化村庄、修建公厕,让农村的生活环境城镇化。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村上为全村2149人每人补贴15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为村民每人补贴30元。考上一本的大学生,村上奖励1000元,考上二本的,奖励800元。一年四季,村民每人按时领到12斤菜油。7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年发放老龄补贴300元。村民们编的快板这样说:“挣钱不出村,务工又务农,走着水泥路,住着小洋楼,喝着自来水,吃着供应油,年年有钱领,养老不发愁。”

  “一句鼓励和支持的话,凡人也可能变成英雄”

  2013年6月,王家砭党员发展到103人,成为全省极少数设立村级党委的村子之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40年来,王家砭之所以一直能红红火火,得益于王家砭有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有一个稳定的领导班子。用党员王有来的话说:“王家砭这个班子团结务实、大公无私,他们能把群众的事装到心里,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干,办一个成一个。”

  王科说,从当书记的第一天起,他就意识到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性。为摆正村里的风气,他始终“拿自家人开刀”。早年,他曾当着全村群众的面,对偷了集体一点棉花的亲姨娘进行严厉批评,并对她给予严罚。2012年,村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他爷爷迟到了几分钟,王科又当众对爷爷毫不留情,严厉批评。

  为了凝聚集体智慧,让群众参与决策,王家砭经过民主推选,组建了由11名有威望、口碑好、素质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的“村民代表理事会”。村上设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经费、集体土地出租承包、企业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些举措的实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王科底气十足地说:“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人看,群众才会把你当人看,人心才能齐,民风才能正,王家砭村民的小康梦才能早日实现!”

  作为“领头雁”,王科无论是抓村集体经济,还是抓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来没有大话套话,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带动和影响着群众。王家砭村的班子几十年如一日,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员王江轩说:“有些地方换届选举,有人拉选票,王家砭这么多年来绝没有这样的事。王科他们连选连任,是群众公认的好班子。”党员王文斌说:“王书记自己的事从不对人说,但对村民,他是热身子敢扑在冷地上,谁家有事,他都全力以赴,既当总管,又当帮手,深得群众的信赖。”

  王家砭6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中都设有“政治小组长”,指定6名支委分别包管一个小组,包管的干部要解决自己分管小组里一切杂七杂八的事,村民有事就直接给分管的干部打电话。王家砭建材厂13名管理人员,12名是党员,他们都是村里的能人,好多本来都有自己的事业,为了集体的事,甘愿放下自己挣钱的活儿。尽管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但是他们没有怨言。这些党员说,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我能为厂子干些什么,而不是厂子应该给我些什么”。

  从镇政府退休的党员王江轩,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想办个群众文艺社。王科知道后表态说:“村里全力支持。要钱,村上给;缺人手,村上派。”2012年10月,“王家砭农民诗社”创刊号推出,开始在村民经常聚集的村中心广场、建材厂、一组、三组、四组的公布栏中张贴。没想到,反响还蛮强烈。这张村民自己印自己简单装订的小报,印数虽只有五六份,受众却遍及整村,而且从未被撕毁过。现在每期都有五六十人投稿。

  这张简陋的农民小报,用农民话说农村事议农村理。诗社既从大处着眼,宣传党的有关农村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让村民站在家门口,便知天下事,又从小处着手,及时表彰好人好事,批评不良习气和歪风邪气,宣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雅情趣。诗社还及时报道村上重大事项的进度,同时把村民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上来,为干群搭起连心桥。

  王江轩把诗社的作用概括为:扬新风尚弃旧陋习追幸福梦。农民诗人王建宁认为:“诗社是教育农民的好载体、宣传新思想的好平台,起到了净化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诗社让“浪子”回头的故事,王家砭人津津乐道。村中有对孪生兄弟王团社、王迎社,两人相继辍学,无所事事,在村中游手好闲,打牌赌博,日子过得一塌糊涂。有一天,王迎社随手翻看中心广场张贴栏中诗社的文章时,偶然看见其中有一篇小学生劝诫父母戒赌的文章,对他深有触动。王江轩乘机开导他,鼓励他给诗社投稿。没想到,几天后王迎社就拿着《我的忏悔》找上门。他深刻诉说了自己虚度光阴的经历和痛苦。诗社当即给予发表,村委会还将王迎社评为当年“创作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不久,王团社到新疆打工去了,王迎社因为黑夜勇擒流窜到村中的偷油贼,连续两年成为王家砭村先进个人。王家砭人纷纷喜传:“团、迎变了!”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