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的心中会有一个疑问,两千多年来,面对遥远的距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力量促成如此一条绵延万里的路,将中欧大陆紧密相连。答案或许有很多,政治因素、外交需要、社会发展……但终究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缘由,便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丝绸,这个公元前的奢侈品,自然充当了经济交融的先锋
公元前53年,大汉帝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宣帝刘询,下令改元甘露,是为甘露元年。这一年,历史上并无什么出奇之处,虽然汉武雄风已经成为烟尘,但整个帝国却如同一架精密的仪器,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官吏各司其职,商人们不但游走东西,甚至还不断穿越沙漠,贩卖着丝绸等昂贵的物品。
这一年的寻常我们不再多述,这一年的“不寻常”却值得郑重记下一笔。正是这一年,罗马人第一次看到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丝绸。不过,他们始见丝绸的地点,却有点超乎想象——不是在惯常贵重物品出现的宫殿中,而是在战场上。
与爱丝绸出名的凯撒大帝相比,更早见到丝绸的,是罗马的另一个巨头克拉苏①,他见到的是当时位于西亚的安息帝国②军队用丝绸做的许多大旗。
克拉苏见到安息人的丝绸大旗那天,西亚的太阳炽热无比,在罗马城中郁郁不得志、混不下去的克拉苏,希望能够凭借英勇的战士,为自己重新打下一片天地,但兵力及装备远远落后的安息人,竟凭借智谋大破克拉苏的大军。
在被称作卡尔莱战役的这场战争中,克拉苏军溃败的前一刻,安息人竖起的就是一大批丝绸旗帜,明晃晃的阳光下,丝绸旗发出耀眼刺目的光,刺得克拉苏军睁不开眼睛,于是做了安息人的刀下鬼或阶下囚。③
克拉苏死后,中国的丝绸开始输送到遥远的罗马,上流社会为了购置丝绸制品,往往不惜一掷千金,而后,丝绸在与陶瓷、玉石、香料、皮毛的PK大赛中胜出,这条横贯欧亚的商贸道路,终被冠名为丝绸之路,但这一切,都和克拉苏这个“倒霉孩子”没关系了。
12两黄金才能买到1磅丝绸
罗马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克拉苏,没有机会穿上丝绸做成的衣服,也欣赏不到穿着薄纱的罗马少女热舞一番,但他所见到的丝绸,却在罗马成为潮流,而且非常狂热。丝绸在古代罗马,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与之相比,今天风行世界和中国的LV、PRADA啥的,简直都弱爆了。
罗马的丝绸有多贵?说出来吓死人。史料记载,在丝绸价格最高的时候,需要12两黄金(请注意,是黄金12两,不是白银12两),才能买到1磅(约等于0.45公斤)丝绸。而这还不是最传奇的。公元408年,中国的历史行进到战火频仍的东晋时期,此时,遥远的罗马也是战火围城。“野蛮”的哥特人在首领阿拉列④的带领下一路杀来,罗马被围成了一座“死城”,粮食断绝、瘟疫流行。惊恐的罗马统治者向哥特人求和,最后撤军的条件是:罗马出黄金5000磅,白银3000磅,绸料4000块,皮革3000张,胡椒3000磅。这一次,丝绸这种奢侈品竟成了“战败赔款”的内容。
很长时间里,丝绸在西方世界,几乎都是以奢侈品的面目出现的。以至于罗马的统治者,痛心于大量的财富被人拿去购买产自“不知名国度”的丝绸,一次又一次地下发禁令,不允许购买丝绸这种奇特的东西,因为他们觉得,丝绸制品代表的是“骄奢淫逸”之风,而这种风气,于国无益。
从这个角度看,丝绸之路是什么?不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之路嘛。
丝绸工艺被“窃”至罗马
丝绸竟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对于今人而言,大概有点让人瞠目结舌掉眼镜。但在遥远的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丝绸的身段从来就没低过,丝绸的价格从来就没便宜过。即便在丝绸的原产地中国,丝绸也不是每个人都穿得起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代诗人张俞的这首《蚕妇》,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处在丝绸产业上游的养蚕人,也只能望着丝绸衣服,空自叹息。
作为奢侈品的丝绸,在罗马城受到了疯狂热捧后,久而久之,罗马人产生了无可遏制的念头——一定要掌握这门技术。可丝绸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统治者自然希望独占生产,因此一段时间里将丝绸的制作工艺作为国家的高度机密,国境边界上设置的关卡,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严防死守,不能将丝绸工艺机密“泄露”到外国去。
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皇帝⑤执政的时候,几个来自印度的僧人,声称自己可以提供这门技术,一番盘问后,罗马皇帝许诺,如果他们能够提供这门技术,将会受到重奖。
于是,几名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学习了丝绸制作技术,还把两个蚕茧和蚕卵,偷偷藏到手杖中,带到了罗马。从此,罗马人掌握了丝绸工艺,开始自己织造,中国的丝绸便慢慢淡出了欧洲的市场。
瓷器慢慢接了丝绸的“班”
丝绸或许是最早在欧洲引领风尚的奢侈品,不过,大约从公元7世纪开始,丝绸的奢侈品地位,就逐渐被瓷器与茶叶取代。到17世纪时,瓷器与茶叶,基本成为东西方贸易中最为主要的商品,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攫取了大额利润。丝路商贸中的奢侈品,经历了从丝绸到瓷器更新换代的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文称呼是China,而这个词语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当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帝国,被人等同于一种器物,足可见这种器物在当地人的心中是何等地位。
中国精美的瓷器,自从传入欧洲,就一直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成为各国王公贵族争相收藏的珍贵物品,甚至,曾出现普鲁士国王威廉用127件中国瓷器,换得当时撒克逊⑥的选帝侯⑦奥古斯特二世⑧600名御林军的故事。
茶叶就更不必说了,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茶叶在欧洲一直都是地道的奢侈品。
1658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在英国的市场上,每磅价格要折合15两白银,以至于两年之后,英国政府不得不专门制定法律,将茶叶归属为奢侈品,征收重税。
在丝绸、瓷器、茶叶这些中国输出的东西风靡欧洲、被狂热追捧的同时,穿越大漠或漂洋过
海来到中国的胡椒、香料、皮毛、珠宝、玻璃等物品,也成为当时中国各朝代风靡一时的奢侈品,竞相闪亮夺目了一番。《乐府》诗中就说,“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何谓大秦珠?就是来源于大秦
⑨
的珠宝。这里的“大秦珠”想来未必一定是产自古罗马,丝路沿线的珠宝,或许都会被归于此类统一冠名了吧。
物以稀为贵,看来也是个挺硬的道理。今天司空平常、几元钱就能买一只的玻璃杯,在古代也不是日常用品,而是高级装饰品,被看做富豪地位的象征,这种据说起源于埃及的玩意,一度是中国富贵阶层摆出来显排场的必备武器。
“好奢华”情结一以贯之
丝路商人为什么喜欢奢侈品?凡是称得上商品的,共同特征就是有需求才有买卖。中国的富人们希望来自西方的宝石、皮毛、玻璃来装饰自己的高贵,而欧洲的贵族,则先后钟情于丝绸、瓷器、茶叶这些“神秘东方的玩意儿”,所以,丝路上的商人,便跋山涉水,或穿越沙漠高山,或迎着风浪穿行大海,以最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而这么费心费力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成本,如何还能卖萝卜白菜价。
不论什么时代,总会有无数的人,喜欢各种各样的奢侈品。比如,现在依然有无数人热衷于各种价格不菲的名包、服饰、豪车等等。将久远的历史拉至眼前,不难发现,这种“好奢华”的情结,是几千年一以贯之的。
奢侈品的享用者,只能是贵族或有钱人,而无论古代中国或古代罗马,“不差钱”最典型的代表,大概莫过于宫廷了。当财富成为数字,当权力攀至顶峰的时候,转头去寻觅各种价格不菲且稀罕的东西,把玩“别人玩不了”的物件,或许可以使得精神世界的某种欲望得到一些满足吧。或许正因如此,在追求丝绸、瓷器、宝石、皮毛等奢侈品的道路上,东西方的有钱人,都动力无穷。 本报记者曹旭刚
丝路小百科
1. 克拉苏 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曾和庞培、凯撒合作,组成三巨头政治同盟。
2. 安息帝国 即帕提亚帝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是亚洲西部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
3. 丝绸与战争 详见A.瓦隆的《丝绸古代史》,书中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53年克拉苏对安息帝国的卡尔莱战役。
4. 阿拉列 即阿拉列一世,410年他率军劫掠罗马,掠走大量的财富,是第一个征服罗马的日耳曼人。
5. 查士丁尼 即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廷帝国皇帝(527~565),在位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6.撒克逊 古代日耳曼人的部落分支,原居北欧日德兰半岛、丹麦诸岛和德国西北沿海一带。
7. 选帝侯 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制订了著名的“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并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
8. 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国王,在登上波兰王位前,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撒克逊选帝侯。
9.大秦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
丝绸的起源
传说中,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
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