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本报记者 李岚 通讯员 高军军

  19年前,山阳县银花镇上店子村村民邓竹娥的丈夫去世后,欠下了3万多元的账务。

  上世纪90年代的3万元,对一个年过半百、左眼残疾的农村妇女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呀!

  “人死了,但账不能死!”为了替丈夫偿还这压在心头沉甸甸的债务,邓竹娥毅然走上了漫长的还债路……

  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7月初,记者在山阳县银花镇上店子村磨房沟组见到了今年已经71岁的邓竹娥老人。眼前的老人左眼紧闭,已经看不见任何东西,瘦弱的身躯已经呈佝偻状,身上的衣服破破旧旧,裤子上有一个个缝补过的圆圈。

  谈起19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邓竹娥老人仍然历历在目。

  她回忆说,她的丈夫叫杨立海,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1994年时拉了几个乡亲入伙,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一条矿脉,并借钱开始开采。由于找到的矿床品位不高,矿上入不敷出,到最后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

  丈夫拿着仅有的几十克黄金去河南出售,不料被当地警方以非法倒卖黄金为由没收,使得本来就窘迫的境遇更加雪上加霜。

  杨立海在开矿时雇佣了附近的好多人背矿,欠下了这些人几百元、上千元不等的劳务工钱。

  到第二年的时候,一些人看到杨立海东山再起的希望不大,纷纷上门讨债,有的把值钱的东西搬走,有的砍伐房后的梧桐树抵账,有的将木柜抬走,还有人带着家人上门闹事。

  想到自己这辈子已经无法还清债务,还连累自己的妻儿,杨立海就在一天晚上偷偷喝下农药,一命归西。

  “人死了,但账不能死!”

  埋葬了丈夫,邓竹娥开始走上了19年的还债路。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邓竹娥老人告诉记者,她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人再苦再穷,也不能没有信用,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丈夫虽然人死了,但我得替他把欠债还清。”

  邓竹娥不识字,她就让自己的侄子帮忙,把丈夫欠每个人的钱都打好欠条,并向大家承诺,不管多苦多累,自己一定要把账还完。她说:“自己虽穷,但要争气,不能让人看扁了。”

  上店子村磨房沟组许多村民说,邓竹娥是个倔强但不服输的女人,经常看到她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种地,很晚才回家。她种植土豆、魔芋、黄豆,反正是能挣钱的都种植。每到收获时节,颗粒归仓,卖粮换了钱,然后就一家一家还账,有时候人家有急用,她就拆东墙补西墙,从别人处先借点,自己再慢慢偿还。

  邓竹娥老人年年都养猪,但为了还债,逢年过节时,她从来不舍得给自己买一点肉吃。她说,等还清别人的账,自己才有资格吃肉。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外欠私人的账剩下不到1000元了。“再有个一年半载,账就可以全部还清了。”说话间,老人布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了苦涩的笑容。

  还债路上的感动

  邓竹娥在当地是个讲信用、守妇道的人,她不甘贫穷,替亡夫还债,在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

  老人清楚地记得,有一笔欠账是500多元,但债主看她日子过得清贫,一分钱也不要,还让她保重身体,这让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那时人家辛辛苦苦背矿挣钱,背一斤才5毛工钱,一下子免掉那么多钱,也太委屈人家了。

  陪同记者采访的银花镇副镇长韩双扣是本地人,他对老人还债的事早有耳闻。他说,镇上给邓竹娥老人享受了一类低保,每年节庆都要组织干部给老人送温暖。老人左眼有残疾,也没钱到县上体检,镇上就派民政干部给老人办好了残疾证。

  “等把账还清了,再把家里现在的旧房子拆掉,盖个新房,给小儿子娶个媳妇。”邓竹娥老人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编辑:白玫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