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旱情
干土层达16.93厘米
旬邑部分玉米面临绝收
位于咸阳市西北的旬邑县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这里绝大多数土地都没有条件灌溉,农民们基本靠天吃饭。在此次来势猛烈的旱情面前,农民们束手无策了。
昨日下午,家住旬邑县赤道社区的许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那里干旱情况非常严重,大概有40天没下雨了,蔬菜死了很多,黄瓜不结果实,辣椒长不高。而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苹果,近期也因干旱生长缓慢,“如果不能尽快下雨,会严重影响苹果产量。”许先生很着急。
据介绍,旬邑县居民生活用水基本都是自来水,靠水库存水维持,目前居民生活未受到较大影响。但因水价较高,农民们舍不得用自来水浇地。7月30日,旬邑农业网公布了该县农经站对全县土壤墒情的监测结果,结论为“全县土壤墒情为特大干旱状态”,农田干土层已达16.93厘米。监测结果认为,目前旱情正在进一步扩大。海拔在1200米以下地区种植的玉米会严重减产或绝收,海拔在1200米到1350米地区种植的玉米会大面积严重减产,对苹果产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8月1日下午4时10分,旬邑县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干旱)Ⅲ级应急响应,“目前旬邑县已经出现重旱,未来10天仍无明显降水,干旱将近一步加剧”。 华商报记者王卫平
抗旱故事
玉米不浇旱死 浇又不赚钱
王村镇是乾县农业大镇,有名的“屯粮田”和“万亩丰产田”都在这里,但今年持续的干旱让这里的村民连连叫苦。
这两天,王村镇张留村的刘师傅忙得不可开交,他正在给自家的9亩玉米浇第二遍水,“玉米刚出苗时就因为太旱浇了一遍水,现在又迟迟不下雨,不浇第二遍水就熬不到穗期,但一季玉米浇二遍水也就没啥收入了,可不浇水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一米多高的苗都干死在地里。”
刘师傅给华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水是从河里加压抽上来的,谁家浇谁家修临时渠往地里引,浇1分钟1.3元,浇一亩地差不多都得40分钟左右,按40分钟算,一亩地就得52元,“我家有9亩地,浇一遍就得470元左右,浇两遍差不多1000元就没了。如果到穗期还是不下雨,估计还得浇一遍,这就得1500元了。再加上种子、化肥等其他费用,这季玉米收回来不赔就算好的了。”说这些话时,刘师傅猛吸了一口烟,显得非常无奈。
水库干涸三原打8口井应对
持续的干旱少雨,让三原县城区供水水源地冯村水库干涸,城区一些楼层高的住户一度家中停水,不得不半夜接水或楼下提水。庄女士家住三原县城一小区四楼,由于冯村水库干涸,今年年初家里就开始了抗旱斗争,“以前水充足不觉得有啥,但今年来水十分不易,家里用水真的就节省了很多。”庄女士说,以前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今年白天水压经常上不了四楼,往往要在半夜用水人少水压能上到四楼时,起来给家里各种容器接满水储存起来,“这都算运气好呢,有时候半夜还是没水,就要第二天早上到一楼住户家里去接水,然后提到楼上用。”庄女士称,由于水来之不易,一家人渐渐也养成了节水的意识,以前洗脸的水都直接倒了,现在洗脸水再洗脚、洗拖布、冲厕所,反复使用,淘米水也留下来洗菜、浇花,平时洗澡、洗衣服,就全家去她父母家处理。
三原县水利局副局长王亮介绍,三原县城区供水从今年3月份开始不足,造成了县城及周边14万人用水紧张。“城区现在每天用水量在2.2万方到2.5万方左右,但以前每天能供应给城区的水只有1.7万方到1.8万方,有很大缺口。”王亮说,为此,今年3月份开始水利局紧急打了8口水井,目前已经基本投入使用,加上之前已有的5眼井补充水源,现在城区每天可供2.5万方水,除旧式楼房和高层用水困难外,基本能满足居民正常生活用水需求。(记者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