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7月下旬,李盾(右)驱车数百公里,走访旬邑黑牛窝。这是五爷安葬的大致地点。70岁的张纯地老人不清楚当年二师的旧事 华商报记者 孙强 摄

  艰难的寻访与渐渐清晰的岁月

  李家决心寻找五爷。

  四爷家宇是那辈存世者中年纪最长的,当年已经71岁。他对64岁的六爷家轴说,咱们已是老年,犹如瓦上霜,不能抱憾而去。

  李盾说,当时四爷大腿骨折,躺在床上给各方写信探求消息,六爷实地寻访到处跑。李盾如今还保存着数十封信。彭定一在信上提供了几位老同志的姓名、住址,六爷家轴“按图索骥”,往来四川陕西,在新津、成都、西安、汉中、咸阳等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

  他们找到了曾任陕西工学院副院长的王伯慈老人,当年是周维所在新正县第一完小的校长;还找到了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省社科院院长的刘端棻老人,当年他作为习仲勋的助手,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周维是这所学校的教师。

  王伯慈1987年10月致信李家宇,称其为四哥,当年,他与教务主任周维“同吃同住,亲如兄弟,无话不说”。

  刘端棻老人写下书面文字,回忆周维曾任二师三班的班主任。这份证明材料还加盖了陕西省社科院党委办公室的印章。

  当年,家载捎信说要去陕北,家里真以为他去了延安。但在老同事的回忆中,李家载并没有到过延安,大致的活动范围在当年的陕甘宁边区,尤其是泾阳、旬邑一带。

  家载在成都读书时,曾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新津抗日宣传队,在安吴堡和旬邑受训后,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的多所学校任教。

  老同事们回忆,家载的川音很浓,学生听不懂,他就学当地人的口音。他很活跃,带着学生排话剧,出墙报。从小就在家门前岷江里游泳的他,带着孩子们玩水。边区见不到大米,也很少吃麦面,家载和学生同吃一锅饭,大多是玉米糊糊。

  老人们回忆,那时,狼还很多,上下学都是教师轮流去周围村子接送学生。天不亮或者天黑了,走在前面的学生手里就点一截柴火,家载常常是手持木棍走在后面,边走边唱歌。

  当年在边区办学,条件艰苦不说,还要适应战争环境。关中分区机关常常转移,学校也跟着四处跑,老师带着年纪大点的学生一起走,留下年龄小的学生,白天,带到野外树林上课,夜晚,则由教师和村民站岗放哨。

  寻访缓慢而不时有突破。在老人们的口述中,五爷家载的形象渐渐清晰浮现。几乎所有人回忆到他时,都满怀惋惜。王伯慈老人“心情十分不安,歉疚和痛苦地回忆起四十多年前……”

  五爷之死

  彭定一在《我所知道的周维同志》一文中回忆,他与周维分别于1942年。他去了延安,放下背包,就参加了“抢救运动”。“斗争很激烈,搞人人过关,边区各地也随之展开。”王伯慈回忆说,这场整风运动在1943年进入高潮,“我们从边区外面去的人,差不多都受到了冲击。”五爷正是在这场运动期间死去的。他究竟怎么死的,李家很想搞清楚。

  1987年10月,家轴在咸阳市人大二楼15号办公室,见到了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维岳。一见面,张维岳就说,你长得很像你五哥啊。

  张维岳当年是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二班的学生,他听说,当时抢救运动主要是抓特务,结果一个也没抓到。“我那时十四岁,有人让我们承认是三青团,后来都平反了。”

  张维岳向家轴回忆了批斗周维的场景,还写了一封信,并加盖了中共咸阳市委组织部的公章。他又向家轴介绍了当年与周维一起被批斗的学生。黄河机械厂工会原主席党寿山曾是三班学生,班主任是周维。党寿山回忆,“当时说周维,我,苏仕萍,都是特务,把我们三人都捆了,又批斗又拳头打。”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