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花的是看不见的钱,也就没那么心痛了!”
网名:Charles
支付宝账单:39.4万元
年龄:33岁
职业:华为公司IT工程师
作为一个年收入超过20万的“金领”,王海强有些不修边幅:穿一件略显陈旧的灰色羽绒服,蓝色牛仔裤因为洗得太多而发白。
“网购啊,我花得不多,6年下来账单是39.4万。”王海强说。2008年3月,他第一次上淘宝买东西,买的是件白色衬衫,原价84元经过和商家讨价还价之后,少了5元钱。当时,他还在华为深圳公司上班,公司附近全是厂区,购物不太方便,所以就开始在网上买。
那一年,淘宝网注册用户数已达7100万,占到中国网民总数的30%左右,当年的全网成交额是433亿元人民币。
“衬衫的质量我不记得了,还能穿。当时唯一担心的就是买到假货,或者质量不好。还有,衣服大了小了怎么办?”王海强说。但后来他发现,网购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复杂。
“年初我刚组装了一台电脑,所有配件都是在京东、淘宝还有亚马逊买的,同样配置能比品牌电脑少2000元。”王海强说,“我不喜欢赶时髦,买衣服买包这些,但对科技产品有种天生的热爱,比较喜欢买电脑配件、摄像、摄影机、PS4游戏机等,出了新品就想尝鲜。”当然,网购数码产品的便利,让王海强这样的宅男再也不用去电脑城千挑万选、讨价还价,也不用为了新品太贵买不起而发愁,反而觉得,能在网上买到甚至美国首发的产品,看起来“酷毙了”。
今年“双十一”,他最大的一笔购物是美国微软公司出的Xbox体感游戏机,加上买游戏总共花了4500元。
对比女生的消费,他并不那么盲目。他告诉华商报记者:“我买的东西都是常用的,不会盲目消费,所以其实账单花了将近39万多,真不多,要在实体店买至少再多个十几万!”
但是,王海强发现自己也多了一个习惯,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在网上淘一些稀奇古怪的电子玩意,像音箱、耳机、扫地狗等等。
“买东西确实可以治疗抑郁,钱花哪哪好。你还别不信!”王海强说,“反正花的是看不见的钱,也就没那么心痛了!”
“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全世界的旅行”
网名:暖了一季的夏天
支付宝账单:68.7万元
年龄:36岁
职业:某旅游公司中层
“我可能是马云背后的女子,但一定不是败家女人!”一看到记者,李清就笑了起来。虽然已不那么年轻,但李清保养得很好,穿衣服也很精致。
“衣服都是在国外买的,这些我现在不在淘宝上买了。”李清说。2006年,她开始了淘宝之旅,买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条裙子,花了186元。
此后几年,李清很多东西都在网上买,像衣服、化妆品还有包。“我当时挺迷网购的,觉得选择范围很大,各种档次的都有,只要用心挑,总能挑到合适的。”李清说:“逛街的主题是逛,但是网购往往很有目的性,特别是女生就喜欢打折,几块钱跟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改变这种习惯的是一次糟糕的购物。李清的孩子“果果”今年8岁,大约在孩子4岁的时候,她为孩子在网上买了一件看上去很帅气的夹克,价钱是280元。但买回来就觉得气味很大,结果孩子穿了几天后,皮肤上开始出红疹子,折腾了一个月才好。医生的诊断是皮肤过敏。
后来,李清就不怎么在网上买衣服了。她经常去国外出差,果果的衣服基本上都在国外买,价钱是贵了点,但在李清看来,是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但李清并没有将网购一棍子打死:“买东西其实是女人的天性,很多时候甚至和买什么没关系。我现在网购也挺多的,只是不买衣服和化妆品之类的,但是我特别爱囤货,买了囤下就觉得很有安全感。”
她觉得,网购其实最吸引人的是“你可以随时随地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全世界的旅行”。
“双十一”过后,李清囤了很多日用品,像纸巾、牙膏牙刷,还有一些做烘焙的材料。去年,李清在高新一小附近买了一套房子,据她讲,几乎整个房子的家具和家电都是网上买的。
“一样的东西,网上便宜为什么不在网上买啊?”李清说,“既然别人都说网购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这种生活方式,人总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网购时有很多人给你参谋,这样不会孤单”
网名:小鱼儿
支付宝账单:18.5万元
年龄:32岁
职业:媒体记者
上大学时,于冬(化名)就很潮,打着耳钉,穿着最时尚的夹克,玩着索尼CD机,唱当时最流行的歌曲。
2005年9月,于冬知道了淘宝网。第二天,他就在上面买了一套衣服。衣服的牌子是AF的,总共花了238元,比专卖店便宜80多元。“过了一个星期衣服回来了,挺失望的,上衣穿着大了,裤子又小了,跟我在专卖店试的尺码完全不一样,买到假货了。”于冬说。
2005年,于冬刚去苏州上班,经济比较拮据,但为了满足时尚的需求又想要便宜,他经常上淘宝购物。“那时我一个月工资平均4000多块,加上租房子,要买奢侈品根本不可能。”于冬说。
同时,于冬购物还很随性,比如这两天忽然想喝茶了,他就花了480元网购一套紫檀木的茶具,喝了两天觉得没意思了,就放着当摆设了……
他的购物观是:“我们父母这一代人,都是攒几年钱买一个大件东西,这种思维现在肯定不行,购物是生活价值甚至生活信心的体现,一年不买东西可能吗?那是老古董,肯定OUT了。”
如今,于冬不怎么在网上买衣服了,他说:“虽然我特别不喜欢逛街,但是这些东西还是在实体店买得踏实。”最近几年,他在网上购买最多的是狗粮,还有一些小东西,如:袜子、牙刷、零食等等。当然,他强调的第一要义还是便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刺激消费的,当一件商品的诱惑足够大,那肯定买得就很盲目。但是盲目了又能怎么样呢?喜欢而且有这个经济能力,就买了呗,买了不用它也是自己的,最起码心情好。”
“网购还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可以互动,你可以看别人的评价买东西,口碑好的一般都不会太差。相当于你买东西的时候有很多人给你做参谋,这样不会孤单。”于冬说。最近,他打算自己做一家网店,主要卖木质的饰品。他将网购比喻为“轻购物”,意思是可以任性、随意和便捷。他说:“虽然一些东西我不会网购,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趋势。”
为什么马云的背后大都是女人?
针对网购大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潮流现象,都是一种社会心理的体现,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孤独、空虚而要找一种替代事情去做,购物的过程让这些人遇到各种新奇的产品,引发‘生活的乐趣’。另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压力太大,希望通过购物的行为来宣泄压抑的情绪。”夏学銮说,他曾经做过一份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极端情绪下消费的女性高达46.1%。
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作出。在我国,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达2.5亿人之多。
“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女人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也是儿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夏学銮说,这就是为什么说站在马云背后的大都是女人。
他认为,除了必需品,女人的很大一部分消费是为了满足爱美、攀比甚至是控制欲。同时,购物时女性90%以上都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这也就是双十一为什么交易金额多;另外,女性在消费过程中的表现,非理性氛围心情是主导,淘宝卖家一句“亲”,就觉得心情很愉悦,就会想购物。
“还有17%的人用购物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夏学銮说,“女性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购物很大程度上都是怕得不到关注,更怕失去。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上来看,女性只是期待被爱,期待拥有爱。一个双十一,也许她的爱人只需要买一束鲜花送给她,就比买什么都让她感觉幸福。”
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