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摘要 : 每天杂粮稀饭就咸菜,他20多年前开的小杂货店,如今还是老样式,长久没有盈利,快要关门停业了。

陈丙堂和他开了20多年的小杂货店

  陈丙堂和他开了20多年的小杂货店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陈丙堂的荣誉证书

  陈丙堂的荣誉证书

  村里的路不好走,他带头出钱出力;学校房屋老旧,他带头捐钱翻修;乡亲遇到困难,他送米送油送药费,帮渡难关;城镇征集交通疏导员,他忙完农活又义务上岗……在徐州睢宁县睢城镇五里堂社区,提起70岁的陈丙堂老人,居民们能说出一连串他帮助别人的故事,“做好事20多年了,是我们村的‘大善人’。”

  可这位村民口中的“陈大善人”,自己却省吃俭用,十多年如一日,每天杂粮稀饭就咸菜,他20多年前开的小杂货店,如今还是老样式,长久没有盈利,快要关门停业了。对此,陈丙堂却说,“开店不为挣钱,就为老百姓图个方便。”

  修路

  “修路是头等大事,肯定要管”

  乡亲们口中的“陈大善人”,个子不高、身材瘦弱。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背有点弓,双手粗糙。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睢宁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疏导交通。

  12月的寒风中,陈丙堂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不时挥舞着小红旗。遇到熟人,陈丙堂总是会热情地打招呼。“家里农活忙完了,有时间我就出来志愿服务。”中午车流少了,老陈就坐在路边,从口袋里拿出煎饼,就着热水,边吃边休息。“这里离家远,骑车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就不回去了。”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他修路、帮助困难家庭的事情,他立即摇摇头,“那有什么好说的,都是应该做的。”

  刚开始,老陈并不愿多说,“大家都有难处,村里修路是头等大事,那咱肯定要管,谁家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也得帮把手。”

  没人肯掏钱,他带头铺路

  睢宁县睢城镇五里堂社区是由原先的几个村庄合并的,从吴庄到小柏庄,一条5里长的乡间土路泥泞不堪,通行不畅。“甭说不能走车,就是人想过,也得一脚深一脚浅。”陈丙堂所说的这一场景,记者在来到五里堂葛村后,还是亲眼见到了。“你看,村与村之间道路才修好,但居民家与村里连接的小路,还是之前的烂泥路,一到下雨天,更没法走了。”

  1989年,陈丙堂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开了一家杂货铺,经常听来往的行人抱怨,村里的路难走。

  村里人想修路,但怎么修、哪来的钱,一直困扰着村干部。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里要修路,自然没有太多劳动力。况且,留在村里的人家大多经济条件不好,筹资修路,从一开始就不被村干部看好,“大伙都想修,但都不乐意出钱,咋办?”村干部们也找不到好办法。

  事情的转折从陈丙堂率先捐款、带头拉石子铺路开始。他一有时间就挖土填坑,雇车拉石子,然后自己扛上钉耙,和几个村干部一起铺路。眼看着一条泥泞土路,修成了平坦大道,不少村民们也自发出钱出力,把余下的半边路也一口气修好,村与村之间终于方便通行了。

  “路修好了,很多人家买了电动车、摩托车。”陈丙堂说,看着大家的笑容,他就觉得自己捐款1.1万元是值得的。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上一篇:医院护士遭患者家属连环踹 员工被吓得不敢上班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