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旭东、刘铮、姜琳)一条起伏向上的物价指数曲线,一年来让人们惦念担忧,也吸引了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目光。
稳定物价,摆上了今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议程。温家宝总理在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今年“十大重点”工作的第一位,用近一页的篇幅加以阐述和部署,而且明确提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物价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高低,物价上涨过快甚至还影响着社会稳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一语道出了物价问题的重要性。
“通胀猛于虎”,通胀向来是经济运行的大敌。从经济角度讲,物价是市场配置资源最灵敏的信号,如果物价持续快速上涨,成本大幅上升,就会制约投资和消费,造成经济运行机制紊乱,最终严重消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轮物价上涨在去年上半年初现端倪,自去年7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后,CPI一路快跑,11月份攀至5.1%,后虽有小幅回落,但今年1月份再度升至4.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
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一些关注和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代表委员强调:若调控不当,不仅物价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速也可能掉头向下,形成“物价高企、经济低迷”的滞胀局面。
稳定物价,更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桶油、一袋糖、一斤面,反映的是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去年一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连级跳”,加大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压力。
物价快速上涨,往往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周期性现象。并非今天才出现的新情况。上世纪80、90年代,都曾出现两位数飙升的高物价。2008年初,受猪肉价格等快速上涨拉动,月度CPI一度冲至8.7%,创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不过,正如一些代表委员指出的,本轮物价上涨与以往相比,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
一方面,如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所言,“这次物价上涨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在国际上带有普遍性。”为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相继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去年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过量资金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通胀压力。作为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国,输入性通胀对中国影响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就中国自身而言,连续两年多货币信贷超额投放也一定程度助推物价上涨,一些游资趁机参与囤积居奇、投机炒作。土地资源制约、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则决定了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状况不可能维持下去;去年以来的干旱、低温冰冻等恶劣天气造成部分农产品减产等,成为物价上涨的动因。
厘清形势,方能对症下药。代表委员们表示,当前国际和国内问题关联,短期和长期原因交织,输入性和结构性通胀因素并存,物价问题的复杂性注定了此轮防通胀任务的艰巨性。
民之困,国之忧,正是党和政府最大的关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一场应对物价上涨的“阻击战”已经打响:
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防通胀的综合措施。从“国4条”到“国16条”,从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数次加息,从发展农业生产到保障市场供应,从搞活流通到打击炒作……防控通胀“组合拳”频频出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