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刘诗平、苏雪燕) 新的银行监管工具实行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哪些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该沿着怎样的路径推进?如何看待人民银行近期提出的“社会融资总量”概念?未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是否会大幅上升?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9日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对上述银行业热点问题一一作答。
利率市场化:建议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
肖钢表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趋势,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他认为,“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这个进程的核心,是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
肖钢说,贷款利率的下限可以取消,使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存款利率的上限则还不能轻易取消,因为取消后,目前金融市场尚不规范,可能会使一些经营不好的机构利用高息揽存吸收资金。
肖钢表示拥护有自我约束能力强、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先行试点。他说,利率市场化后,对商业银行会带来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有利于自我约束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金融机构更好更快地发展业务;另一方面银行的净利差会缩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个挑战。
肖钢说,中国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做得非常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加快,大体上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金融市场、后存贷款利率”的路线,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是积极稳妥的。
应对新监管:深化金融改革
巴塞尔协议III等监管工具的实行,对商业银行资本金有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会产生哪些影响?肖钢认为,对银行业来说,最大影响是发展速度会受到制约,成本会加大,银行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他说,从中国来看,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化金融改革来解决,不是简单的提高资本充足率就行,一方面要执行新的监管要求,一方面要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创新。
从银行业自身发展来看,要保持较充足的资本应对未来的风险和危机,根本的一条是要靠内在的积累。应适当调整现在的分红政策,对商业银行适当减少现金分红,把留存的利润作为每年资本的补充,来适应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当然,市场融资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不能都集中到市场融资,应该走一个自身积累发展的道路。”肖钢说。
他认为,应研究证券化市场,发展证券化市场。中国现阶段需要信贷资金支持,靠资本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推进银行资产的证券化市场,资产会越聚越多,资本肯定会不够。
肖钢说,从商业银行本身运营来说,本身有很多潜力有待挖掘。不同企业的贷款占用风险的权重不同,要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走资本节约型的发展之路。
“社会融资总量”概念:非常及时和重要
最近,人民银行在管理流动性方面提出“社会融资总量”概念。对此,肖钢认为,“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提出非常及时。他说,根据央行统计的数据,现在金融机构对整个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大概贷款占55%,其余45%有很多方式。因此,提出合理调控社会融资总量非常重要。
肖钢说,作为货币政策怎样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是个新的课题,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调控比较复杂。对除贷款以外的融资方式怎样调控,对监管当局是个挑战。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比较好控制,但企业发行股票、保险资金运用等比较难。
他说,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一要测算,二要分析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是否合适、合理,三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控各种方式的社会融资总量,应进一步研究。
银行风险:不良率大幅上升几率小
肖钢认为,近两年银行信贷总量增加较大,对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带来了压力,但是未来银行不良率大幅上升、或者说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几率很小。
他说,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银行业客户基础的状况。银行与客户密切相关,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银行面对的客户总体情况较好。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会出现大的逆转,这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是最重要的保证。
银行信贷资产有很大一部分是发放给个人的,近几年这方面的贷款增加越来越多。就中国目前乃至未来而言,银行业对个人消费类的信贷风险压力不高,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在内,这部分银行贷款质量和风险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不会造成大面积的违约。
中国银行业经过几年股份制改革已大为不同。过去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企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现在一旦出现不良贷款会加以处置,不至于形成像改革前大量不良贷款积压在银行。目前银行不良拨备率较高,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务实力应对不良。
肖钢说,中国银行业目前整个不良贷款较低,未来有一定的增加也并不奇怪。随着银行经营的变化,带来银行新的不良贷款增加,但是不会大幅增加,不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