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零点零五分,我国公车改革最早呼吁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修改完成公车改革建议,当日上午就将建议正式提交。这是叶青第八年向全国两会提交有关公车改革的建议。在今年的建议中,他提出了公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政府成立公车服务中心
温家宝总理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要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叶青在建议中称,参加车改的单位,除保留两三辆作为接待用车之外,统一清理上缴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成立公车服务中心,车况良好的上缴公车进入中心,由各单位举办大型活动时租用。待条件、环境成熟之后,公车服务中心可整体转让给民营公司经营。
安置原有司机勤务人员可以考虑以下方法:就地转岗,司机原身份不变、原工资待遇不变;提前退养,男满50岁、女满45岁,或工龄满25年的,可退养并享受原工资待遇;随车进各级政府的公车服务中心;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按法律法规给予经济补偿。
交通补贴应有地区差别
叶青建议,由各级政府责成财政部门,对剩余的车辆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后,带原牌照实行市场公开竞价拍卖。拍卖资金全额上缴财政,专项用于交通补贴费发放,财政部分供养和不供养单位的公车拍卖资金返回原单位,用于专项发放交通补贴费。
公车取消后,叶青希望能把交通补贴发放到个人手中,通过个人购车、市场化租车等方式解决公务活动用车,同时,建议把“车贴”改称“公务员交通补贴”。“从最近10年来看,公务员工资中,有不同的公务活动与生活补贴,如手机补贴、住房补贴等,取消公车之后,也应该在工资中合理合法地增加交通补贴。”叶青表示,全国各地的经济、财政状况有一定的差别,交通补贴标准也应该有所差别;建议全国各地参照公务员工资中的“地区补贴”的20%-30%发放交通补贴。因为“地区补贴”大体上反映了各地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相对比较合理。
可从源头消除公车腐败
叶青表示,公车改革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公务用车上的腐败顽症。过去公务用车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严重的损失浪费,存在很多腐败问题。在购车上,各单位相互攀比购车,档次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购车吃回扣、拿好处,用旧车顶债谋私等问题也很突出;在用车上,公车私用屡禁不止、屡禁难止。“据初步调查了解和民意反映,存在着领导公事用车占1/3、领导私事用车占1/3、司机私用占1/3的现象。”叶青说,在修车上,领导干部指定修车点修理多支出,司机多开发票捞好处,单位假借修车发票报销不合理支出,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这些弊端,通过取消公车,事实上等于割断了“公与私”、集体与个人之间正常关系之外一根不应有的脐带,等于彻底堵上了财政和集体资产长期向个人不合理及非法渗出的一大漏洞,使这一领域的腐败问题从源头上、制度上、根本上得到了较好解决。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王晓亮
相关数据
公车每年支出1500亿至2000亿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监察局副局长杜黎明,在发言中说: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 (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配车),每年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2000亿元,每年车辆购置费增长率为20%以上。
他还提到:据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10万元,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机关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
他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控公车;在车身的醒目位置喷涂“公车”字样,或在车牌号码后面加一个“公”字。
利好政策
今年公开中央财政“三公支出”
民间所谓“三公开支”是指公费出国、公车消费、公款吃喝。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8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时说,今年财政部将继续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戴柏华说,在今年将公开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预算部门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此外还将指导和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
他山之石
国外公车管理怎一个“严”字了得
如何管理好公务用车,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目前各国对公车基本上遵循“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纳税人开支”两项原则。
芬兰:坐公车上下班要缴税
芬兰将公车分为专车、公车和工作关系车三大类。公车通常提供给执行公务的官员使用,但不是专车;工作关系车由公家购买,提供给工作需要、有一定级别的人员使用;专车只限在执行公务时使用,正常上下班和个人私事都不得无偿使用。使用专车上下班也可以,但这属于额外的待遇,等于增加了个人收入,应该照单纳税。
德国:上下班原则上坐公交
德国规定,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国务秘书和联邦直属机构负责人(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等)才可配备专车,司、局长级的官员则只保证公务用车,不配备专车。一般官员办理公务可用单位公车,也可乘坐出租车;上下班原则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德国各级官员办公务时,用车一般不受限制,但限定用车范围。
法国:预算超标须报告总理
法国严格控制购置公车,限制购置专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许多国家对购置和更换公务用车都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车数量。法国政府规定,购车预算由政府各部委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制定各自的年度预算时提出,由有各省代表参加的“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进行预审;预算批准后,由代表国家的“国家购置集团联合会”统一从市场上购买,然后转卖给使用单位,避免车辆的多头采购可能带来的混乱局面。政府还规定,个人使用的公务用车的发动机排量不得超过1.4升,一切超标要求都应该向政府总理提出。各单位从市场上长期包车必须事前得到预算主管部门的批准。
意大利:私用公车者会受罚
意大利政府公务用车都有明显的标志,开公车办私事很容易被识别曝光。未经授权私用公务车将受到惩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使用公务车的权利、扣除一个月工资甚至开除公职。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因私与夫人乘坐公务车到距墨西拿市约400公里的地方旅行,就被判处6个月监禁。
韩国:首尔只有4辆“官车”
韩国公车仅限于在上下班等涉及业务的范围内,其他用途一概不许。如果违反规定将公车用于私人目的,将受到处分。
韩国首都首尔市人口1200万人,拥有近300万辆车。目前,首尔市政府只有4辆“官车”,市长一辆,3位副市长各一辆。4辆“官车”的任务是确保市级领导各种公务活动的交通所需及上下班的接送。在完成一天的公务后,“官车”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就位。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综合新华社、《中国经济周刊》、《上海法治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