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的嘴角在流血,妈妈坐在病床边看着他,两个人都很难受。因为患了“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个13岁的少年目前急需救命血小板。
13岁少年急需救命血小板
9月初的一天,正在家里忙碌着的张女士接到儿子老师的电话,说儿子张可在学校里昏睡了两三天了。她赶紧将儿子送往镇安县医院检查,在县医院住了约1个月后,由于病情严重,被紧急转往西安交大一附院继续治疗,这时的诊断结果是“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据医生介绍,张可的病情很严重,身体无法制造血小板,需要输入血小板才能维持身体的运行。如果血小板供应不上,会有生病危险。
张可13岁,是镇安县一所中学初一学生。昨日下午,躺在病床上的他,鼻孔和嘴角还在流血,问他身体的感觉,他吃力地说:“很难受,发烧头疼,感觉浑身没劲儿。”
“血库的血小板很紧张,为了给孩子续命,我们只好自己找人捐献血小板。”
张女士说,她从老家找过30多名亲戚朋友,包括孩子的姨妈、姨夫,舅舅、舅妈等。大家丝毫没犹豫,都从陕南搭车过来采血、化验。虽然只有四五人最终符合捐献条件,但这些事情却让她非常感动。
陌生人的热情令人感动
在西安读大学的李心也是镇安人,他是从老乡处得知有个镇安学生急需血小板,然后就前往西安市中心血站进行献血,他的血管有问题,采血失败了。他就叫了几名同学再次去献血,“有两个是老乡,其他两人还不是,大家都很积极。没啥,救人呢么!”
在含光门经营服装生意的李女士,在交大一附院看望其他病人时听说有个孩子因缺少血小板嘴角不停流血,这几天不仅动员儿子和朋友,还动员进店的顾客加入到给张可捐献血小板的爱心接力中去。
昨日,记者从西安市中心血站获悉,给张可捐献血小板的有50余人,但配对成功率很低,只有十几人,“血小板短缺是常态。”
目前,爱心接力仍在继续。“很多人我都素不相识,但他们却很热情,令人感动。”虽然孩子还在危险之中,作为母亲的张女士在全力寻找血小板的同时,仍然想给这些好心人说声感谢。 本报记者 卿荣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