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移民安置点七堰社区建成区全貌,七堰社区是将2010年陕南特大洪灾中受损的七堰等四村合并而成,现已安置75户受灾最重的居民 本报记者田德政摄
去年3月,涉及240万人口的陕南秦巴山区大移民工程启动,在接下来的10年内,他们将陆续搬离山区的住所,到生存条件较好的平川河谷地带安家。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涉及人口最多、覆盖面积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移民搬迁。目前,这一浩大的工程正在推进。
去年八九月间,民建陕西省委员会组织民建会内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深入商洛的商州和安康的汉滨、紫阳、岚皋等区县,对这一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陕南大移民虽已顺利启动,但随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
据悉,这个调研报告最后将形成正式的提案提交给大会。
节奏过快
前期部署工作量过大
调研发现,搬迁方案确定的移民节奏过快。移民搬迁的规划期为10年,其中“十二五”就要完成38万户140万人,分别占规划任务的63%和53%。民建陕西省委调研后认为,前期部署工作量过大,造成基层部门压力大,不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和纠错校偏。而从第一年计划执行情况看,预计完成约3万户12万人左右,只占前五年规划的8%左右。
资金缺口
市县配套资金难落实
省政协常委、渭南市副市长刘宝琴是该调研报告的执笔人,她介绍说,陕南移民规划中测算的1109.4亿元的资金需求总量主要集中在移民建房资金上,其他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因为规划弹性相对较大,估算投资有缺口。同时,如果考虑通货因素,按年均5%的通胀率测算,十年所需的动态投资接近2000亿元。
调研报告认为,市县两级政府的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从陕南三市的财政状况来看,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38%,自身财力十分有限,主要依靠省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和转移支付。
土地制约
农民生产用地调剂难
目前,在国家的支持和省上的重视下,移民用地指标已有专项安排,但许多指标被用于产业投资项目,真正用于移民安置的专项用地落实相对困难。
“农民生产用地调剂难,无法顺利实施有土安置。”刘宝琴说,在原承包地退耕还林或难以远距离耕种的情况下,要保证外迁移民人均至少1亩的基本口粮田,只能把目光投向迁入地附近的农民承包地,而迁入地的农民则不愿将自己原有的承包地调剂给新搬迁的移民户,这使移民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产业发展
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
“移民未来生活靠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移民心里就不稳当。”刘宝琴说,虽然各地都非常注意将移民安置与地方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相衔接,但由于三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另外,由于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分散、培训内容相对单一,一些移民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无法外出寻找就业机会。
建议
建国家级示范区吸引投资
民建陕西省委建议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请求国务院设立陕南国家级生态移民示范区,作为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避险移民的示范工程,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家投资。
民建陕西省委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在土地流转上可引进一些有实力、愿意投资的企业集团按商业化操作模式,参与复垦土地的整理开发工作,为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同时,对移民遗留在原村庄的承包地,如果不宜继续耕种,或收归集体用于统一调剂,或交由开发商进行统一开发,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对条件具备的成片山区,可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分类设立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本着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形式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刘宝琴说,对只能以耕种为业或不愿离土生存的移民,可在附近的中心村组落户,进行有地安置;对适合经商的移民,可鼓励他们进入附近城镇或县城创业或自行择业。符合招工年龄和文化要求的,可在附近的工业园区进行有业安置;而对经济条件较好、有能力外迁的农民,直接实行有偿安置。
本报记者张小刚卢红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