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南山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
环境之困
国务院要求省会城市今年将PM2.5纳入监测体系。7月起,西安开始发布监测结果。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PM2.5看上去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
面对北京的灰霾,当初刚从纽约回到北京时张果很愤怒。在北京,“灰霾”是个常用词,但张果没听过,她说:“开始我还以为是雾,但又觉得脏,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叫‘灰霾’,是个中国学者发明的新词!”
张果在美国时有每天早上7点起床跑步的习惯,在北京只好改到晚上10点。更多的时候,她不得不宅在家里。于是,她加入了呼吁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行列。
2011年10月,像张果一样的北京市民开始在微博上质疑北京空气质量,PM2.5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首次将PM2.5纳入监测标准。
马军
PM2.5 监测的关键先生
马军,40岁左右,同北京众多的成功人士一样,身着名牌服饰,拥有自己宽敞的办公室。但从1999年开始,他就逐渐变得与众不同,这些年来,他只关心两件事:第一是水污染,第二是空气。
2011年,PM2.5概念为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马军正是这样一位“关键先生”。
2012年2月13日,他在召开的专家会议上,希望在国家环保部将PM2.5纳入立法的同时,借助全国两会,督促地方政府更多地公布空气污染数据,并将恶意破坏环境的企业“悬首示众”。
这得从1999年说起。那一年,马军出版了著作《中国水污染》。随后,他去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
“这些年来,中国政府为环保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但为什么得不到控制呢?不是缺技术,更不是缺资金,而是缺动力。”马军说,环境执法、环境诉讼在中国的空白,都让企业的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
2006年5月,马军在北京发起了一家名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的非营利环境机构。从当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一起致力于中国水污染的监督和立法改善,并于当年成功绘制了“中国水污染地图”。
正是因为这份地图的收集工作,让马军和团队意识到,水污染其实只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一些企业在制造水污染的同时,也在制造空气污染。
“没有什么比有毒的空气更令人恐惧了!”马军说。在调研、收集水污染资料的同时,他们开始绘制“中国空气污染地图”,2008年7月,中国首份有关空气质量的调查性地图上线。
2012年2月13日下午,记者在马军创办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办公室看到,这份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大流域的污染企业,而南方沿海城市明显多于西部。
“1000多家!”马军说,“据我们了解,能上这份地图的,实际的污染企业的数量在4000家左右。”
在这份空气污染地图上,记者看到,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我国目前按照PM10监测)浓度年日均值为0.117毫克/立方米,排全国第八位。
我国空气监测处于初级阶段
从2008年发布空气污染地图开始,马军和他的团队就开始进行立法上的建议工作。
2011年1月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对外正式发布了《2010年度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对中国20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及污染公开程度和国外十多个城市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我国的平均空气监测、公布情况,在国际上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在这一份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PM2.5的概念,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时间进入2011年10月,美国大使馆开始对空气中的PM2.5数据进行监测,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微博上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效应。
潘石屹发微博戏称:“我们常常是穿着光鲜的服装,喝着污染的水。脸上搽着高级的化妆品,肺里呼吸着肮脏的空气。”这番话很快得到了网友们的认同,PM2.5概念逐渐传播开来。
网民开始疯狂传播PM2.5,马军在这一刻笑了。可这时有人问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阶段必须牺牲环境来发展,这是共识,你这么执意关注PM2.5有什么用?”
回想起来,马军当时很愤怒,他质问对方:“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发展是以牺牲健康为目的,那么这种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何况两者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世界大城市的经济很不错,但是也没有受到空气的伤害啊。”
公开信息只是治污第一步
他说,PM2.5的公开事实上有很大的阻力。一方面,公开这一数据将会对中国的旅游、制造业等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空气重度污染的城市还上污染企业,那么城市的经济发展将会遭遇阻力。
他说:“正因为我们达不到国际标准才要公布,越是无法治理才越要监测,这是让公众避免伤害的一种方式。”
马军举例说,每年冬天小学生都会举行冬季长跑,而有些天污染很严重,但是校方依然风雨无阻,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空气污染程度缺乏有效的监测。
“监测并发布它,有可能会形成一个共识,改变我们出行、生活的方式。”马军说,如果再能利用微博、手机等渠道传播,那就更好了。
就像美国,如果当天空气质量差,政府会以给民众发短信、小区广播等方式发出出行警示,特别是提醒易感人群(小学生、老人)谨慎出行。
也只有这样,民众才会和政府分担环保的压力。在国家层面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下一步各地政府需要制定自己的标准,那么让公众参与探讨,把方案交给公众来获取支持,这样出台的措施就更有力。
公众的关注、社会的推动、政府的努力,监测PM2.5得到了落实。
温家宝总理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项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
会议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对话代表
PM2.5肺癌头号致病杀手
华商报: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是监测PM10这个数据,但去年PM2.5突然被重视起来,并且写进环保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您觉得它有没有到我们该关注的时候?
钟南山:灰霾的天气越来越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这个提出来是很自然的。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关部门认为大气的条件比以前改善,引起公众的质疑,这个时候就可看出来大家评判的标准不太一样,与PM10相比,PM2.5更容易直接吸入肺泡,产生更大的危害。
华商报:PM2.5对人体到底会不会造成危害?
钟南山:PM5以上的话就到支气管,但是5以下,特别是1到3微米的话,就会进入肺泡里去,肺泡是做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有影响,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
华商报:PM2.5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呢?
钟南山:当一地PM2.5年均浓度达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时增加15%。灰霾天气致肺癌率猛于尼古丁,成为肺癌头号致病“杀手”。
华商报:您期待政府下一步针对PM2.5有何作为?
钟南山:我绝对主张公开PM2.5数据,我不觉得公布PM2.5数据有什么可害怕。
污染微粒超标的话,就促使有关部门对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如汽车尾气、挥发有机气体的工厂、产生氮氧化物的工厂等,如果需要搬走的就搬走,需要改造的就改造。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刘斌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