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公开规范择校费或也是一种选择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1-06 05:08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择校费,收还是没收?恐怕,面对这样的诘问,几乎没有中小学“名校”敢理直气壮地答“没有”。然而,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最近却坚称,人大附中“几乎没有”收过择校费。这话针对的是此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北京人大附近的一所名校,小升初择校费50万元到80万元”。

  名校收取高额择校费,早已是明面上的“潜规则”,但择校费究竟高到何等地步,公众却是知之甚少,因为择校费历来都处于灰色地带,都是一笔糊涂账。因此,在有关人大附中择校费的风波里,刘彭芝校长的“否认”,无疑是很难获取信任的。

  不过,在择校费早已蔚然成风的状况之下,人大附中究竟收没收择校费,其实已不重要。即便真的如刘彭芝所言,“几乎没有”,也不会消解择校费这个中国教育的顽疾;即便真的如报告所言,收了,也只不过是当下中小学名校的一种“正常”行为而已,公众早已见怪不怪。所以,更重要的命题其实是,择校费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人大附中的择校费风波,之所以引起公众关注,并非是因为有人指摘其收择校费,而是由于报告所称的“50万到80万”突破了公众的心理底线——想想看,如果说其择校费“5万到8万”,还会有人关注吗?而后,刘彭芝校长的强硬否认,无异于“火上浇油”,别人都收,你却说没收,咋可能呢?

  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所有学校一样“好”,没有学校收取择校费,当然是最好的状况,但问题却在于,这种设想是不折不扣的“乌托邦”,因为不管宏观层面的教育资源如何均衡,学校层面的竞争都不会消失——既然有竞争,自然有“好坏”;而有了“好坏”,家长与学生,自然就有择校的需求,于是,或者“拼分”,或者“拼爹”。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曾有媒体曝光过有名校收取高额择校费,甚至,教育部也曾通报处理过一些违规收取高额择校费的学校,但结果却是,不管学校是否受到处分,不管校长是否换人,择校费却是一如既往地继续收取,而且,价码一年高过一年。

  有鉴于此,在择校费问题上,似乎就只剩下公开规范一条路可走了。虽然在公开层面承认择校费的存在,是需要突破政策瓶颈的,是有不少不足的,但无论如何,都要比择校费价码疯狂飙升,权力寻租空间非常巨大,要好很多——公开规范不一定最好,但却一定“不坏”。

  在择校费问题上,讳疾忌医是注定没有出路的。所以,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竭力推动教育均衡化,严防一所名校“踢死”无数普通学校的事情;另一方面,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择校费问题摆到明面上,不但怎么收、收多少,都应该有章可循,怎么用、用多少也应该有章可循,清楚地向社会公布。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如何调配好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择校”办法,就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择校费,没什么;可怕的是,择校费变成脱缰的野马,将教育公平拉倒在地。

编辑:温磊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