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持续热播的大型历史史诗剧《大秦帝国》之《纵横》,让无数观众领略到了两千多年前气势恢宏的战国风云,剧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感人肺腑的情感纠葛,风云变换的激荡岁月,无不牵挂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表示:“《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一部古装历史正剧,剧中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服装、礼仪都参照史料,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对历史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该剧对我们祖先历史上丰功伟绩的呈现,让我们以更直观的方式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并反观现在,传递了正能量。”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组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辗转全国六大影视基地,大到建筑场景,小到服装道具,均严格遵循着史料,营造出了真实的历史氛围,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传递出战国时代的文明气息。有观众评价说,《大秦帝国》之《纵横》为荧屏吹来一股“真实的风”,让曾经被雷剧、穿越剧“伤”了无数次的观众重拾遥控器。穿着深色为主蕴含深意
在《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秦国满朝文武皆是一片黑漆漆的颜色。相比汉唐时期明媚奔放、缤纷鲜艳的色彩,秦代服饰明显在色彩上要沉稳得多。据了解,秦人尚黑是传统。在秦人眼中,黑非常高贵端庄。《纵横》中的服饰设计展现了当年秦人的风采,体现了秦人质朴、坚毅、威严的性格特征,剧中秦人服装的款式、色彩都设计得相当到位。
其实,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服装款式,从剧中可以了解到,秦人的服装款式充满贵气:外衣从肩部直筒下垂到脚踝,以追求线条流畅、垂坠感为美,自成一格。而大交领、大袖子、大袍子、系带子,就是当年秦朝最经典的服装款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军服制度就非常先进:军服、甲衣依兵种作战时的实用性能而配备,并用冠饰形式和甲衣色彩区分官兵地位。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专家介绍,古代皇帝及贵族大臣们的服饰,都是集全国工匠之力,用弥足珍贵的材质,以及上乘的织物,再由全国手艺最精湛的宫人精心制作而成,一件衣服的价值难以估量。
在纹饰图案方面,都是根据当年君主服装上的纹样图案经由画像、史料流传设计制作而成。比如,《纵横》中秦王嬴驷的服饰纹样会采用十二章纹,分别刺绣于大袖、左右裙摆两侧,图案包括日月星辰类,米类,鸟虫、藻类等,非常讲究,也是王权的象征。而诸侯服饰上的纹样相对简单,数量会依次递减,比如采用9到5个纹样。而平民百姓只能穿素服。从材质方面来讲,由于当时纺织技术有限,布料材质大都是纯天然的,大多是冬天着棉夏天着麻,到了冬天也会采用皮毛做成的大袄来取暖。建筑力求真实展现国力
无论是壅城、栎阳还是咸阳,秦国历代都城的建筑,无不以宏阔之气,展现出2000余年前秦帝国的强大国力和文化自信。这些在《纵横》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以秦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鲜见,但秦之咸阳,在影视中大都语焉不详。而《纵横》第一集甫始,即是“秦都咸阳”的壮丽建筑,将帝国之都城的宏大巍峨呈现在观众面前。据悉,为了真实再现秦惠文王时期历史画卷,剧组专门置景还原当时咸阳宫全貌。秦都咸阳的全幅展示,无疑令观众耳目一新。而秦惠文王嬴驷与魏纾大婚的秦王宫正殿,其气势宏伟,九重高台,楼阁嶙峋,2000余年前秦国崛起之初的强大国力可见一斑。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据了解,《纵横》中咸阳城的拍摄,大部分在浙江象山影视基地。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和战国风格最为相符。而《纵横》展现的秦建筑,是原生态的、质朴的、富有生命力的大秦场景。看过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道具陈设考究注重细节青铜重器、斧钺大鼎、戈矛箭矢……《纵横》在历史陈设、道具选用方面都十分讲究。细心的观众看该剧,会发现秦王宫中青铜器的摆设极为考究,有三足香炉、虎兽状的灯柱、各类酒器等。其实,《大秦帝国》之《纵横》中所使用的器皿、道具等不仅展示了独特的造型美,更散发着阵阵复古的气息,串联起了历史发展的脉络,看着这些用具仿若穿越时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悉,为了体现出《大秦帝国》的精细品质,兵器道具设计及制作都非常考究,参详了无数史料记载及文献,做到还原历史,再现历史原貌。比如,青铜器本身的颜色是怎样的,器物上究竟有怎样程度的锈迹是可以在这样一部写实年代戏中出现的。
《纵横》中的各类青铜器,不仅器型各有特色,铭文、纹饰也和当时的特色比较相符。从秦青铜器的铭刻看,字体已有向秦篆转化的迹象,而且,秦人表现出对凤鸟纹的格外偏爱。在秦器上最常见凤鸟纹饰,所饰位置通常也显赫。《纵横》总美术丁国力表示,“秦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组合体,器型选择上有意的选择粗狂体量较大的来制作和使用,房屋内也大量的使用了青铜质感装饰,后宫环境的小道具和家具也辅以漆器竹器。”(余明 王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