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因素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家校共同引导尤显重要
记者了解到,其实同学之间因闹别扭而导致打架的事情并非个例。由于初高中的孩子正处于易激动、难以控制情绪的年龄,再加上来自社会的一些负面信息和行为影响,校园内外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中午放学,在西安的一些中学附近,学生们告诉记者,同学之间因口角而演变成打架的情况确实存在。因为学校里管理严格,所以这样的事情常常出现在校外。
记者:“为什么打?”
中学生:“口角矛盾。”
中学生:“见过是见过,在校外打。”
记者:“咋打?”
中学生:“就和打捶一样打。”
记者:“为啥打?”
中学生:“我也不知道,他们打架我又不参与。”
一些中学生说,一旦两个同学发生矛盾,他们很有可能各自寻求帮助。这样下来,两个人打架,末了就演变成了一伙同学与另一伙同学之间,甚至有校外人员参与的群架。
中学生:“我见了几回打架了,好几回了。”
记者:“为啥打架?”
中学生:“这就是谁看谁不顺眼,就把自己一伙的人叫起来。”
记者:“咋打?”
中学生:“就(双方)站在对面,那边站好多人,这边站好多人,就是和打群架差不多。”
记者了解到,所谓“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或校外附近地方发生的打架斗殴、侮辱谩骂等行为举止的事件。多发生于初中、高中阶段的男生之间。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私人恩怨”、“三角恋”、“欺软怕硬”等挑衅行为,都会引发“校园暴力”。近几年“校园暴力”频发,一些女学生在发生矛盾时都会大打出手。
今年6月25号,河南商水县一中学学生冯某与同学武某发生争执被殴打致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同样在今年10月10号,广西一中学四名学生手持木棒、甩刀、弹簧刀等进行斗殴,造成2名学生死亡,1名学生受伤,死亡的两名学生只有十四岁左右。
一些心理专家表示,“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易怒、此外,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都会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因。比如在家里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亲子关系疏远;父母教育方式失当,教育手段粗暴;在学校师生间关系紧张,很多学生被贴上“差学生”“坏孩子”的标签,老师发现孩子间的矛盾或负面情绪不注意及时疏导。另外,带有色情、暴力情节的漫画、影视作品、书刊也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诱发暴力事件。
陕西阳光心理咨询咨询师杜翠红:“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让自己平静下来,或者先将这些事情暂且搁置在一旁,过上一段时间再去处理这些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好一点。”
杜翠红表示,相比学生的自我调解,学校老师和家长如何更好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显得更为重要。
孩子家长:“我在处理的时候,肯定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我一般要求孩子,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
孩子家长:“首先给孩子说,不要和其他同学打架,要学会宽容别人,要是一般小矛盾,我让他自己处理,他处理的对我会表扬他,不对我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