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5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两个宝贝的不同人生

  马克和哥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混血儿、都是美国人、年纪相仿、也都喜欢写书。只不过因为父亲的缘故,两个人被迫分开。“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我和哥哥就好像两个一样的宝贝,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起始端应该在1895年。这一年,英国开始在肯尼亚大规模修建铁路,大批的英国人来到这个“黑人的世界”,奥巴马的爷爷侯赛因·奥巴马就在这一年出生了。侯赛因是当地第一批会说英语的黑人,他给有钱的英国人做仆人和厨师。50岁之后,侯赛因攒够了足够的钱,退休回老家种起了庄稼和草药。依照穆斯林的习俗,侯赛因·奥巴马娶了两个妻子。他与第一个妻子生下了奥巴马和马克的父亲——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一世(下文称奥巴马一世)。

  很多当地人都记得,奥巴马一世小时候是个淘气、顽皮又聪明的男孩,他上课不带课本,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18岁时,他和第一个妻子凯西娅喜结良缘,并很快就生有一子一女。当时肯尼亚正在闹独立,奥巴马一世参加过一些政治集会,并因此深陷囹圄。重获自由后,他打算离开肯尼亚去国外深造,并向美国的几所大学申请奖学金。夏威夷大学录取了他,奥巴马一世在1959年背井离乡,踏上了去火奴鲁鲁的旅途。

  23岁的奥巴马一世成了夏威夷大学的第一位非洲籍学生,主修经济学。大学期间,他协助组织了国际学生联合会,并担任了第一任主席。就在大学的俄语课上,他与白人姑娘安·邓汉姆不期而遇。尽管已经在家乡有了妻儿,但因为是部落婚姻,没有法律效力,奥巴马一世并没有受到任何束缚。他很快就和邓汉姆在夏威夷结了婚,并生下了奥巴马。从夏威夷大学毕业后,奥巴马一世选择去哈佛继续求学。两年后,他与妻子离婚。邓汉姆带着儿子远嫁印尼,还生了女儿。后来,邓汉姆二次离婚,于是奥巴马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之后,他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律师并步入政坛,最终成为美国总统。

  而奥巴马一世又娶了一位白人女子露丝。完成学业后,奥巴马一世带着露丝回到肯尼亚定居。露丝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马克,二儿子戴维年轻时死于车祸。

  在肯尼亚,奥巴马一世积极投身政治,当过运输部经济顾问、财政部高级经济顾问,但并不被当政者赏识。他曾经发表过文章批评政府的计划经济政策,后来在与乔莫·肯雅塔总统的斗争中失败并退出政坛。穷困潦倒又失意的奥巴马一世染上了酗酒和家暴的坏毛病,经常在深更半夜殴打妻子。忍无可忍的露丝最终与他离婚,为了摆脱他的纠缠,露丝后来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商人西蒙安·狄善九,马克也随了继父的姓。1982年,46岁的奥巴马一世在内罗毕一场车祸中丧生。

  离开生父的马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布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继而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不能原谅生父。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亲眼看到我的爸爸打我的妈妈,而我却不能保护她。我恨他。”马克甚至拿掉了自己姓氏中的“奥巴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希望自己与这个家族有任何关系。

  因此,马克与哥哥奥巴马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太多温馨的场面。奥巴马曾在自传中写下了马克对他说的话:“肯尼亚只是一个贫穷的非洲国家……在这样一个手机还未普及的国度,物理学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如果你觉得我脱离了自己的根,那么我承认你是对的……我决定不去想我真正的父亲是谁,他活着的时候对我来说,也和死了一样。我只知道他嗜酒如命,无视妻儿的生活。”

  马克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奥巴马非常爱父亲,自己恰恰相反。而且,对肯尼亚,自己和哥哥也有着内心深处的差别。“巴拉克是一个美国人,来到肯尼亚寻找他的非洲历史和文化;而我虽然是美国人,却在肯尼亚长大,我们对肯尼亚的感情不一样。”那时候两个人都年轻气盛,见面时在这些问题上有分歧在所难免。

  在中国找到爱

  此后20年里,马克和哥哥很少联系。“9·11”事件后,美国国内保守主义盛行,对待混血美籍人士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被当时所在的美国商贸公司炒了鱿鱼。在肯尼亚不开心,在美国也处处受阻,马克愈发迷惘,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属。有一天,他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商店的咖啡厅里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篇文章报道了外国人在中国学中文、教英文的事情。马克觉得非常有趣,他很快就联系上了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询问如何才能来中国。在那个记者的帮助下,他顺利找到了相关机构的负责人,来到了深圳。“我去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觉得亚洲的文化都带有传统文化的痕迹。”马克说。亚洲文化对他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挑战。

  当然,真正的中国和马克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深圳之前,我以为会有很多警察看我做这个做那个;我以为大家会穿一样的衣服,戴一样的帽子,像毛泽东那个年代一样。但是我来了之后发现完全不一样,深圳非常有活力,这里的人都很友善,我很开心。”马克开始学习中文,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道德以及和睦的家庭观,而这正是他缺失的。“中国有句话叫‘大爱无疆’,我从来没有体会过这种感情。我觉得自己好像有病,需要‘修复’。”马克说。

  在深圳,马克首先去了孤儿院。在二楼的保育大厅,他看到60个幼小孤儿分别被放在只能看到天花板的小格子里。他走近孩子们,用手指碰触一个孩子的手臂。突然,孩子用手抓住马克的手指,黑亮的眼睛看着一眨不眨。马克想把手缩回来,但孩子似乎有无穷的力量,依然抓住不放。“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和一个人开始有了关系,好像我就是那个孩子的爸爸,而我自己却没有那样的爸爸。我的心安静了。”从那以后,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马克每个星期都会到孤儿院,教孩子们弹钢琴,陪孩子们做游戏,至今已经坚持了12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改变着马克。他喜欢上了黄庭坚的行草,因为“字迹像人生一样坎坷”;他爱上了李商隐的诗,因为里面“写了很多的爱”;他还尝试着把中国古文翻译成英语,让更多的外国人理解中国。

  在中国,马克遇到了一位河南姑娘,两人2008年结婚。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咨询公司,汉语也达到了7级水平。在马克看来,肯尼亚让他学会自我保护,美国让他迷失,中国则给了他自由和爱。“美国梦也好,中国梦也罢,最终,它们都包含了相似的元素:拥有一个美满家庭,有一个好工作,并能够享有自我表达的机会。”

编辑:李晓飞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