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易俗社小剧场,这个以秦腔为主的小剧场赢得了不少戏迷的青睐
(华商报记者董国梁摄)

  近日,国家文化部新增4家单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其中,西安易俗社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剧种保护单位。

  3月13日,在揭牌仪式上,西安市副市长吴义勤表示,易俗社作为传承秦腔文化的重要社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这是易俗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上升到国家层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认定是秦腔重新审视、定位和发展的契机,也是剧种及时抢救、留存珍贵文献影像资料、扩大自身影响的良机”,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向记者表示,一百年前,西安易俗社在西安这片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经历过护法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历史洗礼过后的易俗社愈加熠熠夺目,在易俗社上演的一段段唱腔与诗画,让“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远播华夏,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鼻祖”之称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热爱和推崇。

  马文辉认为,易俗社对秦腔的传承对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有现实意义。易俗社现存剧本一千余卷,社史资料三百余卷,以及照片数千张。一页页纸,一张张图,是易俗社的历史,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部分珍贵剪影,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档案当之无愧是秦腔发展史的活化石,更是秦腔文化的“博物馆”。这些珍贵的资料应真正借助“非遗”保护的良机,赋予秦腔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表示,百年来易俗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是对秦腔艺术的开拓创新,对秦腔传统的继承弘扬,对秦腔文化的移风易俗,对秦腔核心价值的发掘和构建,形成了历百年而不衰的秦腔艺术精神——“易俗精神”,其本身就满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记者 李俊杰)

编辑:张爽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