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申遗,不要忘记我们因何出发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4-12 06:14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围绕兴教寺申遗以及“拆迁”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昨日,西安市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对外声明,新建的禅堂将予以保留,但新建的兴慈楼、方丈楼、斋堂、僧舍等,由于建筑体量、密度过大,与兴教寺塔环境风貌不相协调,将在西纬村重新选址、规划。

  而据中国广播网消息称,兴教寺已将退出申遗的报告递交西安市长安区文物部门。西安兴教寺住持宽池法师说:“我们对申遗一向是支持的,在不拆除寺庙房屋的情况下我们全力以赴支持申遗。可现在为了申遗拆除寺内建筑,我们当下都没有地方住,没有地方吃,我们怎么申遗。”

  一位家喻户晓、传颂千年的玄奘法师埋骨之地,一座历经风雨巍峨屹立千年的古刹,如今在“申遗”的名义下,处境尴尬。国家宗教事务局新闻发言人昨晚就此事做出回应,“要求陕西省宗教局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听取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各方意见,依照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处理。”

  如何处理尚不明晰,但兴教寺风波本身,却一定能给予西安这样一座古城以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的脉动中,如何保护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不至于在发展经济的热潮中,进退失据,甚至背上“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的骂名。目前,根据政府提供的兴教寺保护方案,原先生活在寺庙里的僧侣日后将与他们信仰寄存与守护的载体分离,重新在寺庙之外选址,这让与佛祖日夜相伴的僧侣,要过上另外一种生活。而从兴教寺的历史沿革来看,无论是在何年代,它的第一属性是宗教活动场所,第二属性才可能是文物保护。于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便产生了,“僧寺分离”之后的兴教寺,还是不是延续着宗教香火、作为信众精神圣地的寺院?

  关于兴教寺的拆迁和保护,政府部门解释的理由依据有二:其一,从美学的角度,僧侣住宿、斋堂等建筑,破坏了原本主塔的美观;其二,拆除的建筑均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建筑,这些都是当初没有的,不在申遗的范围之内,可以拆除。

  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申遗的“美学”与作为寺庙千年从未更改的宗教生活,二者之间孰轻孰重?寺庙“美学”的标准是什么?文物的保护是否要以破坏原先的寺庙生态为代价?目前来看,只要不是直接损伤文物,僧侣的住宿、斋堂,作为寺庙自然生成的建筑,都应是寺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当代所建、非主塔同期建筑的理由去拆迁,也并不符合世界遗产公约中“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准则。如今来看,在兴教寺拆迁背后,所有的工作都在围绕兴教寺塔的申遗工程而进行,而未顾及寺庙作为宗教场所最本初的属性。这是兴教寺拆迁讨论绕不开的问题。而审视兴教寺拆迁的另外一个维度则是,申遗,不要忘记我们因何而出发。

  所有的文化古迹,都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而是寄托着人们诸多情感、记忆与乡愁,甚至是信仰的文化空间。于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内涵,不仅仅是遗产物件的保护,更是遗产所依托的文脉的保护。没有文化的遗产只是一个文化孤岛,就像兴教寺那样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僧侣的寺庙。

  明确“纯粹的历史保护、文化保护工程”是世界遗产设立的初衷。如何对待遗产,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对待历史和未来的态度。如何保护遗产,则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

  正如学者冯骥才所说的那样,“申遗”也只是保护的开始,不是开发,不是创造,更不是打造。甚至,冯骥才建议应把申遗改为“审遗”,审查这些遗产保护得好不好,而不能把变味的、粗制滥造的东西留给子孙后代。但是,当下普遍的现象是,“申遗”几乎等同于发展旅游经济,在经济先行的政绩思路下,保护遗产古迹只不过是“申遗”的副产品。

  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人担心,拆迁之后的兴教寺,是否重蹈其他修旧如新的覆辙。虽然这尚不可知,但一座千年古刹,如果只剩下孤零零的兴教寺塔,那么它作为遗产原先的文化土壤被改变,从此之后它的意义不再是本身和本来的文化意义与价值传承。

编辑:王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