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尔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浙江义乌一位村官贪腐近亿元,多次被村民举报,两位中央领导和浙江省委书记都有批示,媒体也曝光过,但至今未被查处,反而举报的村民不但遭到被举报者的殴打,还常被义乌警方“请”去调查中央领导人的批示是怎么来的。
这起事件至少暴露出当地基层政府的几个问题:一是贿选;二是贪腐的集体化倾向;三是某些基层村干部存在利益勾连现象。此三方面是有机联系,互为作用和强化的。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最后一个问题。
一些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贪腐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因此在此过程中出现上下级官员的利益勾结也不奇怪。因为下级官员要想贪腐而不东窗事发,或者事情败露后能够减轻罪责,他就很可能要寻找保护伞。有些奇怪的是,面对媒体对该起事件的不断揭发,尤其是两位中央领导和省委书记对事件的三次批示,义乌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竟袒护贪官,并动用公权力打击举报村民,就显得颇不合官场“常理”,从而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胆气”了。
虽然在一些官员的思维里,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但一般来说,对于多位高层领导的批示,地方政府即使不高度重视,也应不敢敷衍怠慢的。而从报道来看,两位中央领导的批示确实使义乌政府震动,但这个“重视”也可能就是姿态上的,因为实际人们看到,义乌有关部门的调查最后的结论是,虽承认“竞拍存在不合理行为”,并表示 “择期进行重新报名、竞拍”,可通过将“别墅”说成“排屋”的话语转换,又居然于10月8日收取土地拍卖款,这就等于认可了串通拍卖的合法化,进而等于“默认”了腐败存在的可能性。
出现这种情况,直接原因是报道中的这个村的别墅或者排屋里有市政府官员或街道干部的在内,村民的举报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不过,倘若只是一个村有此种情况也就罢了,据记者调查,在义乌其他村庄的别墅或排屋中也都存在。这也许就是地方政府敢不理会中央领导批示而包庇贪腐村官的真实原因:涉及的官员很多。在地方上下级政府存在边界利益不清和利益重合的背景下,客观而言,某些政府及官员易达成交易,结成利益体。而在依赖下级政府及官员治理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涉及的官员过多的情况下,更是“敢于”欺上瞒下或阳奉阴违,这可说是基层干部的一种策略。某些地方正是抓住这一点,才敢把领导的批示不放在眼里。
问题在于,尽管像义乌政府这样对待中央领导批示的还不多见,但有这种想法的地方官员应该不少,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利益勾连现象开始日趋增多。基层干部的腐败会被底层百姓感性地认知为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若地方政府被基层干部“收买”,将会使政府的行政监管首先在内部就被消耗,从而使有质量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成为空谈。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腐败在基层蔓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败坏基层的政治生态。
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与基层干部的利益勾连,并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之。目前来看,要消除此种现象,一是在基层真正推行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杜绝贿选,以从源头上减少腐败的发生;二是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划清各地方政府间的利益边界,尽量使上下级政府的“产权”清晰,减少利益勾连的客观性;三是加强舆论监督和上级督察的反馈力度,建立监督的反馈机制。(邓聿文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