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美国亨普斯特德10月16日电(记者孙浩)在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前,矗立着一座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铜像。这位开国先贤或许不曾料到,不远处的体育馆内,两党总统候选人正在争相描述这个国度处于何等“危急时刻”,两者计划如何差异显著,而且各自认定其方案是唯一有效解药。 10月16日晚,今年20岁的美国大学生杰里米·爱泼斯坦在可以首次行使投票权之际,也拥有了在本年度第二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现场提出首个问题的机会。 “教授、邻居和其他人都在告诉我,当我大学毕业时,就业机会将更渺茫,而你们该如何让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父母放心,我有能力在毕业后养活得起自己?” 对不少美国观众来说,这问题听来或许耳熟。4年前的10月15日晚,同在霍夫斯特拉大学内,当时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在最后一场电视辩论中就经济及内政议题交锋。主持人所提出的首个问题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创造就业? 4年之间,美国经济缓慢脱离金融危机深渊,但经济复苏脚步依然赶不上民众期望。4年前后,两党阵营候选人的表述也如此相似。 彼时,以“希望”口号成就黑马姿态的奥巴马抨击时任总统小布什过往8年的“糟糕纪录”凸显其政策失败,而对手、参议员麦凯恩正是布什政策的同党;此刻,挑战者罗姆尼坚称,对手奥巴马在首个任期内交出的“纪录”已足够证明其失职,失业率耗时4年不过是从更低谷暂时回升到他接手白宫时的原点。 或许还有一层相似之处在于,经由媒体这个“放大镜”,候选人现场的“台风”成了关注焦点之一。辩论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门邀请专家讨论候选人应如何运用肢体语言来为辩论加分。辩论后,媒体记者向竞选团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往往是,今晚谁的“台风”更劲? 英语中,表演与表现可以是同一词汇。首场辩论奥巴马“失色”后,其竞选团队首席顾问阿克塞尔罗德一语双关调侃对手罗姆尼“表演”得更出色。本场辩论奥巴马状态回升,阿克塞尔罗德则称赞其“表现”有力而真诚。 4年前后,各竞选团队认同的赢得辩论的秘诀似乎没变——尽管大而化之,表述要足够鲜明;尽管只是形式,表现要足够抢眼。令人遗憾的是,在内容方面,每场辩论却难以真正给出众多美国民众最想找到的答案。比如,针对开场那个年轻人就业的问题,罗姆尼的回答过于泛泛,奥巴马则重申自己如何推动了制造业就业。大学生爱泼斯坦恐怕还是要到2014年毕业时才能自己解答自己的问题。 当然,还有更多议题退缩在媒体聚光灯之外。在辩论举行的前一天,霍夫斯特拉大学门外,一位黑人少年举起标语牌呼吁两位总统候选人说说他们在竞选途中鲜有提及甚至刻意回避的控枪措施——显然,若他守在当晚的电视机前,注定听不到很想听到的字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