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儿慈会公款出国考察 “理财收益”岂能成为挡箭牌

来源: 中国江苏网  2012-10-26 11:05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9名工作人员近日将出国考察,此举遭到实名认证调查记者刘虎的质疑。“该会迄今无任何一笔指定捐款是用于出国考察,极可能非正常使用善款”,刘虎贴出的微博随即被网友大量转发。对此,25日中华儿慈会回应称,考察费用来自基金会的理财收益,绝不可能使用善款。(10月26日新京报)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9名工作人员近日将出国考察,此举遭到记者质疑后,中华儿慈会回应称,考察费用来自基金会的理财收益。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用的不是善款,而是善款通过理财后的收益。其实,中华儿慈会这么为自己辩解,暴露出他们的无知与狡黠——没有公众的善款,何来理财收益?收益是善款的衍生物,自然还应回归善款的范畴。

  慈善界不是一片净土。人类所有的原罪、弱点、劣根性,在慈善界一样不少。没有制度,没有监督,“圣人”也会犯错误。不能因为做的是慈善,就天然有了犯错误的资格;正因为做的是慈善,更不应该犯错误!

  “郭美美事件”,对中华儿慈会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些捐款人通过儿慈会了解到求助信息后,避开基金会,直接对求助人进行捐助。据其办公室主任张珉估算,大概有100多万救助款从基金会“流失”,基金会只起到了介绍人角色,不能对捐款进行监督,“显然是捐款人不信任我们,更愿意把钱直接给求助人。”捐款人不信任中华儿慈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除了外部的“郭美美事件”,内部的管理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像9名工作人员近日将出国考察,“考察费用来自基金会的理财收益”就能成为挡箭牌吗?

  慈善机构作为非政府组织,没有权力也没有钱,靠的是公信力。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最宝贵的软实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软组织”。近几年,中国的慈善组织饱受诟病,公信力大为下降。中国的慈善事业要重新挽回形象,吸引公众的参与,就必须朝公众内心最期待看到的方向努力。当前我国的各种慈善机构,必须完成的首要工作是完成向资金运作的阳光化操作转变,让人们不仅能够看到自己捐的钱究竟被花在了什么地方,还要能看到管理慈善机构的人平时都花了哪些钱,以及他们是否值得信任。

  正如白岩松所评论的那样:“人群中从来不缺乏爱,关键是如何完善我们的法律环境,完善我们的慈善机构的建设,去激活人们心中的爱,这才是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最大的使命。不管中国如何富裕,相对贫困总会有,我们的援手永远不会多余。”中华儿慈会该认真思考白岩松的这句话,别为自己的错误狡辩和遮掩。

编辑:白玫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