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报消息◇ 吴应海(江苏 教师)
最近,安徽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11月4日《新安晚报》)
这些年,虽说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更是居高不下,令人堪忧。在这种状况下,用“高考指挥棒”来引导学校体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问题是,对学生的体育测试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体育锻炼项目,一般只能检测几个固定项目,这样一来,一门心思搞应试教育的学校就极有可能只组织学生围绕测试项目进行突击训练,大搞“应试型体育”,以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课教学。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已有不少地区早就把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分值一般在20分以上。虽然占分比较高,但许多学校根本就不怕,体育课被“短斤少两”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体育测试的项目是固定的,通过短时间的集训完全可以迅速提高成绩,再加之这种测试总是在各学校之间“推磨式”进行,相互照应的可能性极大,那么,谁还会把它当回事呢?
“应试型体育”瞄准的是升学分数,它的特征是定向性、突击性、应试性,与体育锻炼循序、全面、持久的理念背道而驰,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相关部门在把体育项目引入高考评价体系时,一定要未雨绸缪,想方设法防止“应试型体育”在高中阶段再度应“考”而生。
编辑:李晨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