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摘要 : :轰动全国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即将启动重审程序,被以“故意杀人罪”枪决18年后,当年的杀人犯呼格吉勒图面临无罪判决的可能尽管在法院重审判决之前,用“冤案”来定性为时尚早,但从启动案件重审程序的一波三折和媒体报道的事实情况来看。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和内蒙古自治区高院等多个信源处获得独家消息:轰动全国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即将启动重审程序,被以“故意杀人罪”枪决18年后,当年的杀人犯呼格吉勒图面临无罪判决的可能

  尽管在法院重审判决之前,用“冤案”来定性为时尚早,但从启动案件重审程序的一波三折和媒体报道的事实情况来看,法院对呼格吉勒图作出无罪判决几乎没有悬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么一桩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呼格吉勒图作案的案件,父母常年上访10年没有引起任何部门关注;直到真凶落网,甚至在真凶向案件承办机关书写“偿命申请”,替蒙冤者喊冤的情况下,案件的启动重审依然耗时8年。人们有理由质问,是什么原因又是些什么人在“人命关天”的问题上如此草率,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案件的重启之路如此坎坷和艰难?

  显然,这一系列过程中,法律无时不在被某些权力操纵。命案必破和快速破案是获得升迁嘉奖等各种利益的砝码,事实也证明了所有办案人员均获得了升迁嘉奖,给办案部门政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更显而易见的是,“呼格吉勒图冤杀案”一旦被重启判决坐实,时任当地政府官员和所有办案人员的嘉奖升迁可能都会“作废”。因此,阻止案件重启给法律公正使绊,在权力还没有被完全关进笼子时就成为了可能。这不能不说是程序走了8年的根本原因。

  法律可能会迟到,但最终不会缺席。无论重判最后做出怎样的判决,人们都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它的公正,“呼格吉勒图冤杀案”或许是我们法治社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但他也更坚定人们走法治之路的决心。

编辑:新闻实习生

相关阅读

上一篇:江西“我爸是市长”为假新闻 网友:这都什么破事
下一篇:网评亚洲最丑明星top20 李敏镐杨幂上榜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