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华商调查 > 正文
摘要 : 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检信息。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等微生物超标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合格率超过两成。

  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检信息。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等微生物超标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合格率超过两成。(12月7日人民网)

  今年8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通报瓶(桶)装水不合格率达到了11.9%。几个月过去,瓶(桶)装饮用水非但没因上次曝光而更干净,反而更“脏”了。凡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瓶(桶)装水,消费者都有理由认为其已经达到安全标准,达标不是高标准,而是底线要求——为什么越是抽查越是曝光,瓶(桶)装水反而越来越“脏”了呢?

  “北京桶装水一半有假”、“桶装水水桶大多有毒”,诸如此类媒体曝光多年前就有很多;在很多地方,租个民房搞套设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生产桶装水,什么卫生达标,什么过滤设备,都是“浮云”。

  无论是桶装水还是瓶装水,多重的标准以及多头的监管,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同样是瓶装水,有的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有的却是自来水再加工;同样是矿泉水,有的是天然的矿物质水,有的却是添加食品添加剂——饮用水市场品种繁多,使用标准完全不一样,企业内部标准更是“商业机密”,没人知道瓶(桶)装水标准里的“水”究竟有多深。标准的混乱背后,必然是监管的无力。“九龙治水”模式下,似乎谁都可以管,结果却是谁都不管。

  从不合格率超过一成,到不合格率超过两成,瓶(桶)装水越来越“脏”,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瓶(桶)装水背后的监管合格率,是不是也在越来越低?监管部门必须行动起来,对瓶(桶)装水进行合理的分门别类,给消费者一个明晰可见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则必须强化监管力度,对不合适的企业开出严厉的罚单——不论是多么大牌的企业,只要产品质量有问题,就应该接受严厉惩处,而不只是发个致歉声明就完事。

  此外,迫于监管形势和整治市场失灵的需要,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有必要建立相关的黑名单和红名单制度——不合格的黑名单企业要曝光,合格的红名单企业也要褒扬。惟其如此,才能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消费者的力量,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上一篇:陕西中考体育改革 游泳班、健身房迎来初中生顾客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