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的言论 在美国,仇恨的言论按说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但是,反仇恨的言论法通常将仇恨的言论重新界定为犯罪行为。在2003年,最高法院受理了一名弗吉尼亚三K党员因在私人土地上焚烧十字架一事而被定罪一案。最高法院表示,只要政府能够证明这种行为“旨在恐吓”他人,就能处以刑罚。这种措辞差别毫无意义,因为该州只需引证三K党符号的骇人历史就可以了。 其他西方国家则历来禁止仇恨的言论。 歧视性言论 或许对言论限制发展最快的领域是反歧视法。 许多西方国家都将此类法律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被视为侮辱或贬低任何组织、种族或性别的公开言论。 比如在去年一起广受关注的案件中,法国一家法院裁定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在巴黎的一家酒吧发表歧视言论——加利亚诺在与一对男女对骂时使用了男性至上主义和反犹字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一些宗教组织在推动制定反亵渎宗教法,但信教的个人越来越多地因批评同性恋和其他群体的言论而受到反歧视法的处罚。 欺骗性言论 我们总是起诉那些骗钱或是骗取其他利益的人,但有人说,政府可以宣布任何欺诈行为都是非法的,而不管说谎者是否获得经济好处。 一个例子就是小布什总统在2006年签署的《反军事荣誉窃取法案》。该法判定任何谎称自己得到过军队表彰的人违法。最高法院今年推翻了该法案,但众议院随后推出新的立法,根据该法案,以获取任何未明确定义的“有形利益”为目的的欺诈行为都是违法的。 这样做的危险显而易见。很久以来,政府官员都把揭发者、记者和批评人士形容为有意歪曲他们的言行的“说谎者”。如果政府可以定义什么是谎言,那它也能定义什么是真相。 沉默,以宽容的名义 一些力度更大的私人审查制度使政府对言论自由限制的影响进一步放大。例如,大多数新闻机构都停止发表先知穆罕默德的形象,尽管它们似乎对其他宗教人物的漫画没有顾忌。耶鲁大学出版社提供了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它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讲述有侮辱先知穆罕默德嫌疑的丹麦漫画的书籍,书名叫《震惊世界的卡通)——但是书中没有—幅上述漫画作品,以免冒犯任何人。 奠定西方文明基石的最根本权利正日益被视为讨嫌的东西,甚至是一种威胁。不管言论被视为煽动性的、仇恨的、歧视性的、抑或仅仅是错误的,社会都在以宽容的名义否认言论自由权利,通过无条件的审查强迫人们互相尊重。 就像出了问题的婚姻一样,西方对言论自由的浓情蜜意正与日俱减。既然没法摆脱这一根本权利,我们只能被迫保持尴尬的沉默。 (未经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