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民间联赛三大掌门:

  执着于足球的生活还在继续

  决赛精彩绝伦,最终,活跃在西安民间的劲旅“蔡伦纸业”夺冠。104支球队参加的免费“贺岁杯”,让西安,这块曾经孕育过两支甲级职业球队的土地再次衍生出一种飘渺的希望。

  与本土职业足球的发展惨淡相比,西安的民间联赛已经摸爬滚打走过十一年,形成了以“民间”、“城市”和“业余”冠名的三大联赛以及200多支球队构成的大蛋糕。他们的负责人也来自草根球队,分别是生于60后的李延民、70后的齐明和80末的王云。

  西安民间联赛的兴起源于2003年,那一年,曾经是最强阵容的中国足球在世界和亚洲的排名分别跌到了第85位和第15位,一夜间被打回“职业化”之前的原形。那一年,也被称为是中国足球黄金时期的拐点。挥金如土换来丑闻不断,职业化的肥皂泡伴随着中国足球惨烈的答卷一起破灭。同样在那一年,陕西球迷失去了重要的人生寄托,那个曾令他们放下事业打“飞的”追随的“国力队”被卖到了异乡。在时间面前,一切虚无缥缈的价值自我龟裂。

  “城市联赛”的负责人齐明记得,那一年,看球的人伴随着场地四周的广告牌的数量迅速地缩减了。那一年,“温州炒房团”在全国圈地。各大院校的标准化草坪开始改造,能免费踢球的场子已经少之又少。而当年被“幼苗杯”、“萌芽杯”和“希望杯”唤醒的足球人口已经形成,民间联赛呼之欲出。

  但对于散落在四处的草根球队来说,约队友、租场子都是难题。十多年前,为了约一场球,来自“蔡伦纸业”的柴斌得提前几天骑着自行车从西郊到北郊,约好人,租好场地,再回去告诉队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仍是陕西球迷协会会长的李延民顺手帮忙“联系”了几块场地的时候,也拉开了民间联赛的“农贸市场”。“民间联赛有商业投入,有影响力,商家看到了平台,觉得有回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地基已经撑起来了。”“5人制贺岁杯”结束几天后,54岁的李延民在北郊的一家咖啡馆忆起当年盛况,仍难掩兴奋。“最多的时候,一个周末要安排57场比赛,一年安排近2000场。踢球,像养花、钓鱼一样也是会上瘾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每个球队每场球的费用大约在350元至400元之间,除去场地和裁判费,一场比赛的毛利润至少在100元以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2009年后,原本一家独大的李延民被曾给自己打工的齐明和王云分去三分之二的市场。记者从多个球队的负责人处证实,作为规则的制定者,齐明主办的“城市足球联赛”一开始就摈弃了打架等不文明行为。对违纪球员实施禁赛,并对讲文明守规则的球队设立高额奖金。在业界树立了口碑,已吸引了商业冠名。

  从国外民间体育中看到了“社区足球、全民体育”的巨大机会后,1988年出生的球迷王云也辞职创办了“西安业余足球联赛”。然而,王云悲哀地发现,“踢球的人太少了,西安整个城市的足球人口还没有欧洲一个大社区多。抢夺场地、争夺裁判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平衡利益关系也成为导致比赛不公的因素。”

  齐明则认为,由于公共场地缺乏且收费高昂,成为阻碍更多人参与的一道坎。“以一年平均参加40场计算,一支球队仅仅花在场地租赁上的支出就高达1万余元。”与此同时,人们对足球的认识也令他苦恼。有一次与商家的谈判中,对方听齐明讲述了社区体育的光辉前景后只问了他一句话,“能保证上央视五套吗?”

  但不管怎样,执着于足球的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一个月后,从民间联赛走出的冠军“蔡伦纸业”也将作为代表西安最高水平的球队参加中超外围赛。球迷大龙在比赛后加入了一支心仪的球队。

编辑:手瓜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