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摘要 : 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1955年后定居宁夏。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他创办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拍摄基地。

  张贤亮是文革结束后开启反思文学的最重要作家,是对反右运动造成的“右派分子”生活进行文学描写的最重要的作家。他的《灵与肉》1982年改编成电影《牧马人》,观影人次逾10亿。他最重要的作品则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部小说突破了此前大陆文学作品对性描述的严厉禁忌。

  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张贤亮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张贤亮在《满纸荒唐言》文章里,详尽地叙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见解。他特别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他说。

  统观张贤亮的创作,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他的小说中透露出他的精神气质。

  张贤亮被打成“右派”之前,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

  他在1957年4月7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在他当时发表的《夜》、《在收工后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风歌》等抒情诗中,也显露出他感情炽热、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诗人的气质。

  随即因《大风歌》遭殃,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如同他自己所说:“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孤独感的内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毕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

  正是上述种种因素,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贤亮获得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张贤亮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

  1992年12月,张贤亮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担任董事长。如今公司所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被宁夏回汉乡亲誉为“宁夏之宝,中国一绝”。

  1997年张贤亮发表了20万字的长篇文学性政论散文《小说中国》,阐述了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劳者有其资”、私有财产社会化等论点,首次提出“私有制万岁”,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为我国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贤亮的作品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美国《纽约时报·书评》、《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英国《卫报》、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产经新闻》、德国电视台、瑞典电视台等世界著名新闻媒体都对他十分关注,国内中央电视台等都对他做过大量报道。

  去世前,张贤亮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文联名誉主席兼宁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曾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自2010年初开始,张贤亮以个人名义每年捐赠150至180万元对宁夏贫困的患者实施“救生行动”。近年来,救助患者达到百余人次。

  张贤亮曾称情人不止20个 不可能一夫一妻

  张贤亮今年77岁,在西北边陲的一座四合院里过着隐居生活,窗外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贺兰山脉。

  和早年相比,他的生活安静了很多。上世纪80年代,身为名噪一时的作家,他总有写不完的小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以文联主席的身份下海经商,又有谈不完的买卖。到老了,他总算是名利双收,心满意足。

  上网去搜一下“张贤亮”三个字,你自会知道他的经历。如果非要说是段传奇,起头就是一首诗,发表于1957年,叫做《大风歌》。如果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再去搜一下,网上也有这首诗的全文。现在看起来,这首诗不太符合当今的审美,起头就有一连好几个排比句“我来了”,接的还是感叹号,有点激动得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再一想,放在那个年代倒也恰如其分,公私合营已经完成,大炼钢铁就要开始,想必一个19岁的少年也很难按捺住体内狂热的荷尔蒙。

  这首热烈响应时代的诗歌得以顺利发表。以此为界,我们年轻男主人公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在接踵而来的运动中,他因此被划为右派。此前,他是世家的孙少爷,祖父和父亲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他家住在上海高恩路的洋房里。现在上海已经没有这个名字的街道了。不过,网络是个宝库,再搜索一下你就会发现,高恩路在1949年以前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为是奢华的法租界,还因为赫赫有名的荣德生绑架案就发生在这里。荣家和张家勉强也算邻居吧。

  1957年,张贤亮开始了长达22年的劳改生涯。后面的很多事情,我们通过去年那次劲爆的微博桃色风波,多少有所耳闻。在那次突然爆发又被迅速平息下去的风波里,张贤亮被塑造成了一个处处留情、出手大方的风流作家形象。很讽刺,好像这个风波跟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正好是前后脚。老作家久未写作,再一露面,竟然既不是因为文学成就,也不是因为商业名望,而是因为他跟其他30后截然不同的活法。

  故事是假的,风流是真的。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以难以预料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私生活。张贤亮承认,他的确有和30后同代人截然不同的性观念和婚姻观。他不接受一夫一妻制,并且有过很多情人。他坦然承认这个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事实,说:“别人想女人的年龄,我在想政治,在想究竟是什么让我到了今天这一步。政治,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大半个世纪以来,政治家推动的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是性生活。耐人寻味的是,很多年以后,包括张贤亮在内的很多人,大伙儿做官的做官,出名的出名,发财的发财,但是即便像张贤亮这样曾经认为“政治,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人,也不愿意再谈论政治。

  或者说,他只能以调侃的方式来谈论之。在张贤亮的西部影视城里,有个文革大院,用于展示上世纪60年代的某些相关纪念物。这事原本阻力重重,根本办不成。不过,他想了个办法,在大院里做了一面照片墙,把历年来影视城视察参观过的领导照片都一一按照官阶排列。这是个恶作剧式的护身符,因为每次改选过后,他都要按照职位变动把这些照片重新排序。现在排名第一的姓甚名谁,我就不用说了。

  尽管很少出门,张贤亮却称不上是个真正的隐士。他还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董事长,在这片方圆数公里的砂砾泥土夯成的土堡里,有四五百人为他服务,也指望着他讨生活。这里头有水管工,有司机,有服务员,有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年轻文员,还有贴身伺候的“书僮”。现在,受电脑技术的冲击,来影视城拍戏的剧组已经越来越少,不过,张贤亮的各种语录、照片、书籍和讲话却越来越多,几乎随处可见。有一面高高的墙壁上,甚至刻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的“忠”字。

  这是张贤亮呼风唤雨的一座城。他是堡主,所有人都叫他“主席”。政治家主导的时代更迭深刻改变了张贤亮的一生。他对性、政治和权力的态度也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巨大变化。

  张贤亮曾对政治产生过巨大的兴趣以及巨大的困惑。当一个人在饥饿、性压抑并且丧失自由的情形下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和一部分中年时光,他一定非常清楚,是政治和权力失控造就了他前半生的乖张命运。不过,当他的后半生以戏剧性方式重启的时候,他既没有成为复仇者,也没有成为流亡者,他甚至把自己的受害者心态也尽量调整到接近零的状态。每一次潮流更替,他都没被落下。用时髦的话说,他算是“与时俱进”。用刻薄点的话说,他算是随波逐流。

  在老作家快要80岁的时候,我在他的院子里跟他聊了4个小时。院墙以外不到50米,就是周星驰拍《大话西游》的外景地。为了招徕游客,那里支起了喇叭,每天早晚循环播放那一段著名的台词:“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闹哄哄又戏剧化的台词被院墙牢牢挡住。院子里非常精致,非常安静,正好就是一个老人值得享用的样子。不过,当老人打开话匣子,你就会知道,现实远比戏剧夸张。无论在生活里还是舞台上,人都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

  张贤亮写作率先突破"性"禁区 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

  27日,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据张贤亮助理马红英透露,张贤亮于昨天下午两点左右,因病猝然离世,具体病因不方便透露,之前已经治疗一年,但去世前身体状况一直不错,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张贤亮追悼会将于9月30日在银川举行。

  一边是文学一边是影视城

  他兼顾作家与企业家

  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1955年后定居宁夏。他的代表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

  张贤亮14岁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张贤亮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

  1980年,张贤亮任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张贤亮率先突破了若干禁区,例如描写性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食色性也,都是被他启蒙,从《早安朋友》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绿化树》,那里的饥饿与最终找到的食物,糨糊变贴饼子,像《伊万·丹尼索维奇的一天》。汪曾祺真是写家常美味,张贤亮则写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编剧史航昨天说。

  1992年,跟随“文人下海”的热潮,张贤亮在宁夏创办了影视娱乐城——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100余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现在的张贤亮,有着作家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

  担任钱报图书势力榜评委

  他很乐意评选好书

  张贤亮的微博,停在2012年9月3日,关注仅3个,分别是镇北堡西部影城、文坛、新浪读书。

  那一年,张贤亮还闹出过很大的新闻。2012年11月12日,有人在微博上爆了“重口味”料,称张贤亮同时有5个情人,每个月给每个情人3万元。随后,张贤亮接受钱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很淡定,“你看我,连躺着也中枪。”他根本不想理会这件事情。“我觉得很悲哀,不是悲哀我自己,而是悲哀这个社会。如今的网络,充满戾气,就比如这件事,是场肆虐的狂欢。”

  当时的张贤亮,声音洪亮、笑声爽朗,他说自己到了写自传的年龄,“不过不着急,我不愿意匆匆忙忙地写。虽然说我已经76岁了,80岁后再发表也不迟。我从来没放下笔和纸。”

  随后的12月,钱报第一届“悦读中国·全民阅读周刊2012图书势力榜”评选启动,张贤亮很热情地接受了钱报的邀请,作为核心评委现身。

  “评选好书,我还是很乐意的。”这是张贤亮留给钱报记者的最后一个短信,同时,他还推荐了两本当年的新书——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和李佩甫的《生命册》。

  昨晚9点多,《江南》杂志社主编袁敏在微博上悼念张贤亮。她曾在上世纪90年代采访过张贤亮,并写过一篇《出卖荒凉的启示》,“他那时候就对经济话题感兴趣,瘦高、清癯、非常健谈,当时作家做生意的很少,张贤亮属于特别有生意头脑的。”

  “他是我认识的作家中,第一个共餐时为女士挂大衣、围巾,轻轻用双手移开椅子,为女士让座的男士。他身上嫁接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的风格,还有来自民国的风范。这一切和20年底层生活奇特结合,形成一道壮丽奇瑰的生命风景线。他让我觉得,他早就从文学中溢出去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昨晚10点半在朋友圈黯然写道。

  提问张贤亮

  问:现在回头看,你不觉得去年“5个情人”的微博事件像个荒诞小说吗?

  答:对。早上十点钟,我在写字,记者给我打电话,说你上网了没有,看了吗。我一看,铺天盖地,真可笑。我的助理正在旁边,她还生气,我一点也不气,还是写我的东西,一整篇东西写完。人家奇怪我为什么若无其事,我反而给马缨花的经理发了个信息(注:马缨花为影视城下属的休闲中心),说你不要生气,这是个谣言。她还气得不得了,因为点了她的名。怎么会点名她,肯定是她雇的人。当时我就知道大概是什么人惹的祸。

  第二天,有人发了张照片给我辟谣。第三天,有人给我发了个很长的短信,说对不起。没想到就是个小孩,才21岁。她怎么知道我手机呢,因为她的妈妈是我孙子的保姆。这也让我得了个教训,就是什么人都不能得罪,何况是你雇的下属。现在人们光知道雾霾,知道水不能喝,奶粉不可靠,归根结底是人心不可靠,人心穷了。

  问:但从头里说,1979年之后到80年代初期,算是人生的小高潮吧。

  答:那时候人们有一个想改变的冲动,我们这批作家都是那时候冲出来的。

  问:可是你43岁才出牢房,没有钱,没有老婆,没有关系,那会儿怎么走第一步?就想着出来就要写小说吗?

  答:没有。年龄有不饶人的地方,特别是体力劳动。我20多岁当然不说了,我第二次出劳改队,1968年,32岁,那时候粮食基本上可以饱腹了。你不知道我劳动力有多强,背8袋洋面,每一袋50斤,而且是上三层楼的跳台。我挖渠挖沟总是第一个完成。那时候我的确膀大腰圆,因为我什么都吃,人在特别饥饿时,吸收营养的能力特别强,吃草都能够胖起来。但是,到了40岁,我明显感觉到我干不过20多岁的人了。40岁的时候是1976年,我还没出来呢,可是毛泽东死了,我就知道中国要改变了。

  问:有预感?

  答:太有预感了。我劳动力又不那么强,恰恰那个时候华国锋还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我想,我不是研究《资本论》嘛,我就开始写政治经济学论文,分析八小时工作制、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问:那时候犯人可以写这些吗?

  答:1976年我已经算是管制分子,算是戴了两顶帽子的农业工人。我傻得很透,弄经济学论文,给《红旗》杂志投稿。《红旗》不都是约稿嘛,指定谁写,哪能接受群众来稿。我投了好几篇,自己觉得很有见地,但都被退了回来。

  我有一个老朋友叫叶正刚,他后来当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的秘书长,两次劳改他都跟我在一起,那是1977年,他已经在银川市恢复工作了。他跑来说,张贤亮,你怎么这么傻,中国哪有政治经济学?中国只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他说你不是过去写诗的吗,你写一点诗歌投到报纸上,只要你写得好,他们已经不去调查你成分了。

  问:1957年写《大风歌》,给你惹来多少麻烦啊,还敢写?

  答:找出路嘛。他说,人家看你还能写几笔,说不定可以到农场中学当教员。我说好,就开始写诗,写张志新,可是我写的诗已经没有诗情了,写诗得有赤子之心。我就随便写了一篇小说,投到宁夏的杂志,头版就登出来了。我说这也叫小说啊,这也叫小说的话,我还能写,我就继续写。这样连续发表了三篇小说以后,引起了宁夏党委的注意。有个二把手,是管意识形态的,他说写得好,然后就调查我,知道我有反革命分子和右派这两个帽子在一起。他后来说,不对,这个人还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去调查调查。这一下是五个部门——我原来所在的单位甘肃省文化党校、我现在所在的单位就是亚湖农场、银川市公安局、银川市检察院、银川市法院——五个单位组成了调查组。一翻我的案子,发现所谓反革命以及右派,都是因为我写的红歌。1979年,我平反了,在我投稿的那家杂志社落实工作。

  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给我打电话,要改编我的一篇小说,叫《吉普赛人》。跑到北京,乡巴佬就进城了。我上一次回北京是1968年,我在《习惯死亡》里写到了我回来见妈妈的结局。这一次来北京,是参加电影研究的学习。那时候,李陀和谢铁骊都给我们讲过课,一天看四场内部电影,包括卓别林的,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我有一种使命感,非要把我经历的这一段记录下来不可。特别是我们民族不可遗忘的那一段历史,我们民族不能再走这一条路了。

  问:那时候没想留在北京?

  答:我不想留在北京。1984年,王蒙当了作协的头,他跑来银川,让我去主编《人民文学》,我说我不去。他一看我的状态,也知道我不愿意去。

  我从北京回来,很快就当(宁夏文联)主席了。很快的,一步升天,1983年当全国政协委员了。后来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很多人不服,下面好多嫉妒我的人说,张贤亮这个出土文物、右派,现在还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说一个共产党员当政协委员顶多两届,特殊需要是三届,但不能超过三届,我都当了四届政协委员了。我入党了,是共产党员,我到处号召有志于改变中国的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是务实的选择,你首先得取得话语权,然后才能做事情。

  你去问问柳传志,他来问过我这个事。那是1990年代,他看到我的《小说中国》以后就专门在北京请我吃饭。后来他跑去月亮湖玩,又专门跑来我这儿一趟。他跟我说,张老师,你说我入不入党?我说你入啊,你入了党才有发言权啊。他入了党,后来中共十六大马上请他去当特约代表了。

  【一点就知道:知身边事;一点就找到:找到你所在的城市最好吃最好玩的。】

  壹点在你身边,欢迎下载体验

齐鲁壹点

编辑:秦一乔

相关阅读

上一篇:张贤亮去世 曾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拍摄多部影片
下一篇:张贤亮病逝 《绿化树》等作品成很多读者阅读记忆

  • 温州情侣拍创意婚礼视频惹争议 大尺度堪比限制级

    11月26日,一段温州新人的婚礼视频出现在网络,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11月26日,一段温州新人的婚礼视频出现在网络,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你敢玩吗?温州情侣拍创意婚礼视频惹争议大尺度堪比限制级温州情侣拍创意婚礼视频惹争议大尺度堪比限制级.详细>>

  • 温州情侣婚礼视频火辣大胆 拍摄者:淫者见淫

    温州情侣拍大尺度婚礼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而拍摄者则认为:“淫者见淫,仁者见仁”。 详细>>

  • 得知房主怀孕窃贼放弃强奸 自以为“陷入情网”

    窃贼得知房主怀孕放弃强奸男子汤某推开房门后原本打算拿走女房主的手机走人,又见女房主长得漂亮,临时起意想强奸。|窃贼得知房主怀孕放弃强奸男子汤某推开房门后原本打算拿走女房主的手机走人,又见女房主长得漂亮,临时起意想强奸。一个女性朋友随即走出房间报警,汤某没等来小田,来的是派出所民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