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商网讯 (记者 袁毛毛) 7月5日,我们来到位于陕西西部素有“金周至”之美称的周至县。在这个风光秀丽,广袤富饶的原野上,我们看到了绿意葱茏的猕猴桃园。果园里,整齐排列的猕猴桃架枝繁叶茂,一个个猕猴桃在阳光的照耀下,似乎正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这里,就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周至。
猕猴桃是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的果实,因其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一颗猕猴桃能提供一个人一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两倍多,所以被誉为“维C之王”,和“水果之王”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在位于楼观镇的周一村参观过程中,周一村村支书齐平告诉记者,周一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53户2893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猕猴桃人工栽培。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全村猕猴桃栽培面积36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5%以上。猕猴桃亩均产量2500公斤以上,年产猕猴桃鲜果8500吨,销售收入2160万元,全村90%的村民都在从事猕猴桃种植,95%的收入也来自猕猴桃种植。全村建有猕猴桃冷藏库65座,贮藏能力3000吨,仅此环节,可增收收入400万元。周一村的精品猕猴桃已出口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经济增长新格局
不仅仅是周一村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据了解,近年来,周至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实施了万亩有机猕猴桃示范园区(中国猕猴桃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建立了猕猴桃六个新品种示范园区,积极扶持引导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西安现代新农业公司、周至华夏联诚果业公司等企业相继投资十多亿元,整合完善周至猕猴桃产业链。全县种植猕猴桃面积37.1万亩,年产鲜果31.5万吨,一产总产值达16.4亿元,果区人均猕猴桃收入8800元。
与此同时,在猕猴桃品种开发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先后选育出了绿肉、黄肉、红肉的 “华优”、“翠香”“大叶红阳”等优良品种。目前,全县猕猴桃基地已形成了以“秦美”“海沃德”品种为主,“哑特”、“华优”、“徐香”、“红阳”、“翠香”等早、中、晚熟品种为搭配的多样化合理布局。
“在猕猴桃基地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周至猕猴桃贮藏、加工、销售也呈现出了规模化发展。”周至县果业局局长李玲玲介绍说,周至县现有猕猴桃专藏库2008座,库贮藏能力18万吨。果业深加工企业38余家,年加工鲜果能力7万吨,果业一村一品发展到96个,果业专业协会135个。成为全国猕猴桃栽植面积最大、种植品种最多、品质最优、贮藏加工能力最强、效益最好、市场覆盖面积最广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周至—一个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严禁使用“膨大剂” 确保原生态
在周至县4月召开的果业大会上,周至县严禁全县果农在猕猴桃生产中使用“膨大剂”,确保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周至县政府《关于在全县严禁使用膨大剂的安排意见》,从4月下旬开始,周至县各镇政府将会同公安、工商、农业、果业等部门联合执法,对辖区内农资经销单位及个人彻底清查,并逐村逐园严防严查,决不允许“膨大剂”流入市场,进入果园。
“为切实做到不准卖、不准买、不准使用‘膨大剂’,周至县果业局还将积极引导果业企业和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订单农业,解除果农后顾之忧,指导果农规范生产,坚决杜绝早采早卖现象。同时积极发挥各专业合作社带头作用,在果品生产环节自觉抵制膨大剂。” 果业局局长李玲玲告诉记者。
四个“最大”目标 让“金周至”光芒万丈
据了解,“标准化、优质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路,是周至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十二五期间,周至将建成全球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最大的猕猴桃交易集散地、最大的猕猴桃品种研发中心和最大的猕猴桃贮藏加工基地。
一业带动百业兴。周至县猕猴桃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点,目前,全县已形成了5000多人果品专业营销队伍,果品销售业一改过去千军万马创市场为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打造果品销售型企业的航空母舰,从普通销售转型为品牌销售。如今,周至生产的猕猴桃及猕猴桃加工产品远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阿联酋、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鲜果5万吨。
如今,在周至县这片热土上,一碧千里的猕猴桃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周至66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迎着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硕果,是全县果业部门筚路蓝缕,探索创新的结果,是十多万果农应对市场、辛勤劳作的结果。我们相信,“金周至”将依托猕猴桃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会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