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血荒
更是心慌
在“今天你献血了吗”的民意调查中,近半数受访者未献过血,他们的最大顾虑是“献血到用血的过程不透明,担心有人从中牟利”,而献血者的主要动机是“献血不会损害身体健康且能帮助别人,自己可能从中受惠”。
“献血利益得不到保障”和“用血信息不公开”是不愿献血的主要原因。
深圳市的刘原曾参加过无偿献血,但其在湖南省长沙市的母亲动手术需用血时,刘原却被答复在外地献血不能在本地使用,必须互助献血后才能用血。“这里面藏着一个荒诞的逻辑,一旦血荒,还是要献血,即便过去献过1万毫升都没用。”刘原说。
北京市的奖励政策是这样的,“无偿献血本人十年内用血五倍报销,十年后终身用血两倍报销。父母、配偶、子女十年内用血等量报销”。
但宣武医院一主任医师表示,这两年“缺血”情况一直存在,用血量较大的手术大多依靠患者家属“互助献血”。
诚然,在血荒的大背景下,这些奖励政策确实让人心慌。
不少人都记得在2009年年底被纷纷转载的照片,一位网友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他用人血浇灌兰花的过程。
这袋来自成都市血液中心的血浆引发了网友们的愤怒:“我献的血被用到哪儿了?”
在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所所长何兵看来,由于信息不公开而导致的信任危机,才是血荒最重要的原因。
“献血机制不透明,公众不了解自己献的血最终到了哪里,从而对这种机制信心不足。大家会担心自己的血被高价卖掉甚至被倒掉。”
目前来看,“无偿献血、高价用血”机制已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类似“血库”等公共服务领域,不可再依赖善心与善举来支撑,政府须举建血库新体系。
正如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余成普分析,就普通群众而言,一味地强调“奉献精神”,将献血人群单一的原因归咎于缺乏“道义”,显然不对。
他说:“无偿献血的鼓励措施不能落实到位,已经献过血的人肯定寒心。”
标本兼治
上下求索
统计显示,在无偿献血的人群中,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90%,而在血荒严重的昆明市,公务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全年无偿献血人数的0.92%,医务人员的比率则仅仅1.2%。
“政府和医疗机构总是宣传献血无害,可医务人员、公务员都不带头献血,‘献血无害论’又怎么能说服人?”
余成普说,发动公务员、医务人员献血,政府其实是有许多办法可想的,“比如,是不是可以通过考核手段给予态度积极的单位一些鼓励?”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血液中心的硬件投入力度,比如多购买一些采血车,扩大采血范围。
“只有真正建立了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才是避免‘血荒’的根本办法。”
我国血液实施的是属地管理制度,部分大城市用血多、采血少出现“血荒”,而一些中小城市采血多、用血少,地区用血不平衡的情况凸显。
因此,不少专家呼吁成立血液储备、调剂机构,以便在重大灾难来袭以及地区性缺血时能应对紧张局面,这是破除血荒的急招。
一些地区已经提前行动。2012年初,海南省修订了《海南省公民无偿献血条例》,规定公民无偿献血后,可以享公休假两日。
在美国,献血者中95%以上为成分献血。成分献血只需贡献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等成分,献血者恢复快,也便于血站的储存和医院的使用。
而台湾,则曾推出过无偿献血换牛排券的奖励。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献血制度的日本,已把献血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规划,制定了许多有意义的政策。比如,妻子生孩子,丈夫必须献血一次。
日本问题研究学者王锦思说:“在日本没有物质刺激,但有良好的献血服务。日本红十字会在各地的献血室提供看手相、美甲、按摩等各式服务,来刺激年轻人献血。而且,患者用血,没有中国那样价格高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