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摘要 : 阿里巴巴于美国时间9月19日在纽交所正式进行IPO,股票交易代码为“BABA”,发行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68美元,堪称史上最大IPO。

  再过10多个小时,阿里巴巴就要在纽交所敲钟了,几天之前,一则名为“马云创业初期吹牛视频”的创业鸡汤也悄然开始在网络上和微信圈里传播开来。对于马云和他的团队来说,此前15年所有的“隐忍”,都是为了9月19日这一天去美国资本市场“收割和释放”,除了值得庆贺之外,无可厚非。

  这也是典型的阿里式公关节奏,一边是阿里人喧天的庆功锣鼓,一边是施舍喂饱屌丝们的心灵“鸡汤”。

  可是,如果你对阿里巴巴的发家史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生下来就“志存高远”的公司,因为除了“最大”之外,你几乎找不到更恰当的形容词来描述阿里巴巴这个国内商业中的“庞然大物”了:“最大IPO”、“最大市值”、“最大融资额”、“最大电子商务公司”、“最大C2C和B2C平台”、“最大支付工具”......

  阿里巴巴:资本下的“金蛋”

  关于资本如何“嗜血”,英国政治家托·约·登宁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名言:资本“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

  从“新经济”一词诞生之日起,众所周知,商业互联网就是依靠资本力量催熟的。然而,对于资本爱憎难分的态度,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承认规则的合理性,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另一种就是当当李国庆和马云的“纠结模式”,前者曾经抱怨当当在美上市时的承销商大摩(摩根史坦利)给当当股票发行价定得太低而不断吐槽,甚至在微博上和“大摩女”公开对骂,后者则是在和雅虎展开了长达10年的股权拉锯战,互有腹诽和公开指责。

  资本家和创业家从来都是短暂合谋的甜蜜的“露水夫妻”。7年前的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业务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3.5港元,收盘价达到39.5港元,首日涨幅近200%,超额认购256倍,市值高达257亿美元,超过当时的百度和腾讯,成为中国网络第一股。此前的申购过程中更是冻结散户资金超过4530亿港元,创港交所历史之最。4个月后,市值即缩水1500亿港元,最低时股价跌至3.46港元,在2012年2月公布其私有化消息前,其股价也不足10港元。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以13.5港元(即5年前的发行价)完成退市。有评论认为,阿里巴巴“上市五年,使用了股民为其带来的几十亿美元无息贷款”,而媒体则称马云是太过高明的资本玩家,5年间“用平价买进一个净利润增长了6倍多、现金增长了25倍的企业”。5年,阿里B2B平价退市,股民分文不赚,而同时期的百度和腾讯的股价收益超过了10倍。

  今天同样的故事正在发生,只是故事的场景挪到了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

  (纽约投资人排长队觐见“电商沙皇”马云)

  2014年9月9日的纽约沃尔道夫酒店,近千名投资人在大厅排起了长队,光电梯等待就需要40分钟,为的就是要觐见中国“电子商务沙皇”马云;路演两天即获超额认购;发行价或将因此上调至70美元......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家人病逝 目击者:步履匆匆频频打电话
下一篇:王思聪调戏林更新 网友:林更新什么的最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