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摘要 : 也就是说,陈家祠广场大兴土木之前完全知道未来还要修建地铁,至少如“知情人士”所说的“可能性非常大”。陈家祠广场几年就推倒重来,还存在水土流失影响陈家祠安全之虞,眼见的就是造成巨额真金白银的浪费。

  昨日新华网一篇题为《“短命建筑”频现:挥霍了谁的血汗钱》的报道“盯上”了广州陈家祠绿化广场:耗资8亿元建成使用仅4年就因地铁八号线北延段建设而要“推倒重来”,令人惋惜。

  作为广州文化名片之一的陈家祠配套绿化广场的“短命”原因,目前仅有的来自地铁公司的说法是,由于周边环境复杂选位困难,经过“慎重考虑”并报批后才用此方案,且已是“最优”。这回答的其实只是施工部署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新华网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才正好点中“死穴”——“当时由于亚运会的‘任务’比较紧,所以对陈家祠广场整体规划的考虑可能有些欠缺。”

  报道说得很轻柔,而问题却很严重。2009年荔湾区投入8个多亿对陈家祠进行扩建,被称为“荔湾区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班加点在亚运开幕前的2010年9月完成。而事实上,早在2007年6月地铁公司就公布八号线延长段工程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消息。也就是说,陈家祠广场大兴土木之前完全知道未来还要修建地铁,至少如“知情人士”所说的“可能性非常大”。

  到底是什么使这笔巨额投入几年就“打水漂”,原因应该不难找。仅从“迎亚运”、“广州文化名片”这两个贴在陈家祠广场工程身上的标签,就不难掂量出彼时不顾将来可能要重新开挖而豪掷重金、夜以继日建广场的冲动。这与给城市主干道两旁破旧建筑“穿衣戴帽”可谓异曲同工。

  这类“说变就变”的工程在广州并非个案。如:科学大道一座造价600万元的人行天桥使用两年即被拆除,相关部门对此的说法是“为提高使用率和配合地铁21号线工程而迁移”。2009年动工后打打停停的流花湖隧道,竟然是开工两年多后才获批准立项的“重点建设项目”,且至今仍在修改方案。

  当然,“短命建筑”并非广州所独有,在全国已屡见不鲜。究其诞生缘由,不外乎几种,除了建筑质量之外,要么一开始就是要搞应景的、短期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要么就是这个失误那个失误或急于“破旧立新”。无论哪个原因所致,最终无不是以造成严重浪费和扰民为代价,并直接影响规划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话说至此,不能不再次提及决策失误究责的老问题。陈家祠广场几年就推倒重来,还存在水土流失影响陈家祠安全之虞,眼见的就是造成巨额真金白银的浪费。这显然不应是“规划考虑欠缺”就埋单了事,也不是所谓现在方案已“最优”就能绕开质疑,很有必要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倒查、深刻反思乃至加以追责。

编辑:白玫

相关阅读

上一篇:山东招远命案 死者丈夫抗诉:量刑过轻要求判死刑
下一篇:安徽蚌埠一中回应“女婿获奖”:借机宣传优秀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