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周末的文艺演出,常常逗得村民和职工开怀大笑。(本报视界网 姜健 摄
记者 姜月波 通讯员 都正阳 王承鼎 刘斌
美丽的晚霞映红了保康县尧治河村的龙门广场。家住龙门口居民小区的张大妈,脚穿洁白的运动鞋,正与一群爹爹婆婆、大姑娘小伙子们,在霞光晚照的舞池里翩翩起舞。
做个尧治河村民是幸福的。这里生活富足,家家户户住上了乡村别墅,七成家庭买了小车。业余生活是充实的,隔三岔五,就有一些文化培训和文艺演出、文体娱乐活动。
近年来,“文化兴企”、“文化富民”、“文化强村”,正成为尧治河村重要发展标志。
品牌形象,靠文化来提升
2012年,尧治河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缴纳税费2.5亿元,村级固定资产达到19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富起来的尧治河如何发展?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认为,必须靠文化来提升。
基于这样的认识,村里邀请中央党校、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到村里调研,借助他们制定出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建设文化强村意见》。村党委明确将文化发展纳入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文化事业预算经费逐年增加。仅2011年,村里用于群众文化活动支出就高达200万元。
文化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村党委立足村里实际,利用“湖北500强村”的经济优势和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十七大党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政治品牌,先后融资近1.5亿元打造“尧治河文化”。一时间,尧帝神峡、白尧石景点、民俗博物馆、磷矿博物馆等文化工程相继开工;《尧治河村志》、《尧治河村歌》相继出炉,让世人刮目相看。
去年,村歌《金山银水尧治河》一炮走红,成为“全国十佳村歌”,引起强烈反响。
幸福生活,靠文化来装点
几乎每个周末,尧治河的村民都要选择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周末剧场”、“篝火晚会”、“戏聚星期六”……让这个往日寂静的山村变得魅力无穷,红红火火。
“年有计划、季有重点、月有活动,常年不断”成为该村开展文化活动的特色。每季度一次的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了“以读书促学习,以学习促成长,以成长作贡献”的学习氛围,村民自发成立的电脑、书法、摄影、围棋等兴趣学习小组,成为文化生活的主力,在每年一届的龙门广场文化节上成为最活跃的群体。
村里,文化娱乐设施逐步完善,篮球场、职工活动室,乒乓球案、桌球案、棋牌桌、阅览桌、音响设施等一应俱全,村民、职工在业余时间里“娱乐有场所,学习有去处,阅读有图书,观看有电视,收听有广播”。就连工作在矿井里的矿工也有专门的文化娱乐室,他们工作之余不用出洞也能读书喝茶听音乐。
丰富的文化生活,为村里文明创建增辉添彩,“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将文化涵盖其中,极大地丰富“文明村”创建内涵。该村已连续两届被中央文明委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16家村办企业被襄阳市和保康县评为“文明单位”。
发展实力,靠文化来打造
“你看,你看,《湖北日报》发布‘股份公司接受上市辅导’公告啦!”4月23日,当村党政办公室打字员李玉玲从《湖北日报》上获知这一信息后,连忙向村民宣讲上市的有关信息。虽然身居海拔1700米深山,但文化自觉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2009年,受金融风暴袭击,不少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时候,尧治河却凭借独有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打出了“再造一个尧治河”的口号,全力进军磷化深加工产业,虽逆水行舟,但村里各个产业实现了逆市飘红。
磷矿是不可再生资源,“吃了子孙饭,不能砸了子孙的碗”。在传递“感恩文化”的过程中,旅游文化逐步兴起。该村以“中国山区幸福村”为形象定位,把双野景区、霖泓酒店、尧治河旅游区、尧治河宾馆等进行整合,形成观腊梅、游溶洞、看野人、听村歌、品美酒、尝农家菜等一体化发展格局,培育高山村野旅游市场。并严格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先后投资1.2亿元,建设景区大门、观景厅、老龙宫景点、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项目,计划用5年至8年的时间将尧治河打造成为全市生态避暑游的汇集中心、全省人文风情游的展示中心,逐步把旅游业发展壮大成为村里的龙头产业。
2011年接待旅游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在文化建设浪潮中先行一步的尧治河村,正以文化软实力助力经济发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