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并非对立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滨海新区和上海的浦东新区,现在我听到一种说法是说这两种模式慢慢有一种分离,上海浦东新区慢慢地在向市场化靠拢,而滨海新区还是政府主导为主,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肖金成:实际上这是两个阶段,因为两者不是说它出现了分离,而是说浦东新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发开放。首先是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开放,是在这样互动的环境下经历了十几年,它的发展比如吸引了很多的跨国公司,吸引了很多国内的名牌企业和企业总部,发展速度非常快。那么到现在为止,浦东基本上空间已经被开发得不太多了,所以在前几年已经把南汇区给合并到浦东新区,原来浦东新区是500多平方公里,后来把南汇区合并过来以后已经扩大到1200平方公里左右了,也已经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范围比较大。它现在已经设立了自贸区,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转型升级,所以它的市场化比较明显。
天津滨海新区是从2006年开始,现在还处于一个聚集经济要素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的阶段。
主持人:发展阶段不一样?
肖金成:对,发展阶段还不同。当然,现在很多企业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已经投产,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开发阶段。我们想若干年之后它的方向还是会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走向是一样的。
产业规划应根据当地实际
主持人:但是现在新区的招商引资好像都挺难。
肖金成:当然了,新区规划以后,尤其是规划的面积很大,希望企业到这里来投资,各种产业都来,有的新区的管理机构也非常着急。实际上开发区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就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加选择的,只要企业来投资就给一块地,什么项目都可以搞,有的是占了地了很长时间没有产出,甚至没有投入,一些地在“晒太阳”。
那么新区会不会出现这些现象?据我观察各个新区也吸取了开发区的教训,也在不断地选项目。比如规划的时候就把一些功能区规划得很明确,比如有的是制造业功能区,有的是高科技功能区,有的是农产品的加工区,它都规划得非常清楚,你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都有一个门槛,也会限制进入。我觉得各个新区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都不是不加选择的,另外用地方面还是比较集约的。
但是有一点我感觉到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有很多非常注重形象,有的应该是产业,尤其第二产业应该是主导,比如我们首先是发展产业,第二产业进来,然后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就增加了很多的劳动者,劳动者要在这里就有居住的需求,然后再比如开发一些房地产,这是必要的。那么工业进来了可能需要有很多的金融、餐饮、物流为他服务,他的服务业就相应发展起来。
但是我们发现有些规划了范围很大、规模很大的CBD或者中心商务区,盖了很多的高楼大厦,寄希望于这里能成为一个金融中心,能成为一个什么总部基地,但事实上我觉得有些是有条件的,有些是不具备条件的,有些是现在不需要、将来需要。那么将来需要你现在就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去搞这个,那么这个时间成本就很高。我觉得这些是需要注意的,我们认为有些是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需要哪里就在哪里搞建设,而不是说不加思考的把这个全部都开发出来,一时大量的投入,寄希望于大量的国外银行、国内银行都来,寄希望于这里迅速地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这些东西我觉得有些是不切实际,有些是太超前,这都是需要注意的。
编辑:白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