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并非越多越好
主持人:之前青岛的西海岸新区在审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网上有声音说国家级新区的批复可能会暂停,那您觉得国家对国家级新区的批复思路会一直延续吗?
肖金成:
我觉得新区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这要根据需要,因为作用国家级的新区一定要配合区域发展的战略,这个地方需要国家的支持,需要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来带动,为了使这个城市尽快地成长,那就需要在这个城市对这个城市以更大的支持,提高它的地位,从而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我所说的这个经济增长极是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是一个点,这个点不需要太大,也不能太大,因为太大就需要太多的投入,你一旦投入不足效果就很可能不会太好,所以我们说一定要聚焦,范围不能太大,太大了效果就不好,就等于摊薄了,你把一个亿摊到一平方公里效果就比较好,你要摊到十平方公里那效果可能就不太好,你要把它摊到100平方公里可能就没有效果。
第二我觉得也不要太多。太多你同样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你投入不足你一下子搞十个,如果没有太大的投入它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我觉得作为增长极,这是要靠培育的,一个时期不需要太多,规模也不需要太大,所以我们说这个节奏要掌握好。
你看这是深圳、浦东、滨海新区实际上是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那么到了2010年以后是不是需要新的?我觉得是需要的,你比如两江新区是在这个时候,又过了五年以后,前面都是十年,为什么现在五年就需要推出一个?就是我们现在一个是经济实力强了,不仅国家的经济实力强了,各省市的经济实力也强了,所以有了两江新区,然后有别的新区像舟山新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这些新区就又推出来了。
我理解为什么现在推出的频率比较高、比较密集呢?实际上我们说上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实力也不太雄厚,你要搞得很多肯定投入不足,那个效果就不是太好,现在我觉得每一个省实际上实力也很强,比如我们过去是集全国之力,现在能不能集全省之力搞一个?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既然集全省之力,那么像西部比较大的、实力比较强的省份也可以去培育一个经济增长极,也可能成为一个新区,也成为吸引大家来投资的地方。比如基础设施搞得很完善,体制进展高效,政策也比较优惠,服务业也比较完善,这样它就能够迅速地吸引经济要素,它的效果也未必就不好,我觉得这也是近来批复新区频率比较高的原因。
也不能说我们就十年搞一个、五年搞一个,既然效果比较好,我们也没必要按照过去的频率,也可以推出得比较多一些、快一些。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省来讲,你最好不要一下子推出太多,尽管是省里有能力去培育它,但是你社会事业需要资金、环境保护需要资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资金,不要把大量的资金用到新区的建设和开发上,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当然,我们现在看来,加起来才11个,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11个应该说还不是很多。尤其是西部、中部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果要让它的经济加快发展,那么势必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也要有比较优惠的政策,或者体制要有所创新,实际是应该运用新区的模式。(新华网产业园区产经记者 冯秀民)
编辑:白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