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瞒孩子身世,搬过三次家
周先生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只上锁的小橱柜,每次到医院前,母亲都会打开橱门,里面有一沓用方手帕包好的10元面值的人民币。看着厚厚的钱越来越薄,年少的他跟母亲说不要再给他治病了,但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笑笑说:“这是大人的事,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30岁前,周先生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读书时,母亲先后搬过三次家,周先生都不曾有过怀疑,他后来才得知,搬家是为了避开“身世”这个让邻居关心的问题。
养子
“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天”
30岁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30岁时,母亲主动说出了周先生的身世,并支持他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几经周折找到了亲生父母,如今保持礼节性的来往。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母亲赐予的,至于我是谁生的,已经不重要。”周先生说,如果不是养母把他抱回家,他的生命将终结在厕所边;如果不是养母的呵护照料,他将和病魔为伴;如果不是养母的培养,他不会从事现在的高薪工作,组建自己的幸福小家庭。
周先生目前是上海一家外资企业的财务总监,“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我愈发觉得母亲的爱如山般深沉、如海般宽阔,一生都难报答。”周先生说,“母亲今年82岁,她的病体能长寿,也算是奇迹,我认为这一方面是母亲万事平和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老天让我有孝顺的机会。”
老父亲去世后,老母亲习惯了一个人住在苏州,多年来,在上海工作的周先生,每周都要回家两三趟,陪陪母亲。
母亲摔坏腿后,周先生也考虑过把母亲接到上海照顾,但老人家年事已高,实在不愿意往大城市跑,加上周先生的爱人在苏州工作,女儿已经在英国留学,周先生索性决定天天往返苏沪两地。“现在交通很方便,单程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每天往返苏沪照顾病母
2012年1月初,马丽华不慎摔跤腿部骨折后,周先生关了上海的公寓,开始每天往返苏沪的“旅程”。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金门路马丽华的家中,记者看到马老太的气色非常好,周先生为母亲做好的八宝粥,还有两菜一汤放在饭桌上,让记者注意到的是,一个保鲜盒里还放着削好皮的梨、剥好的石榴等水果,“儿子小的时候,我把儿子喜欢吃的东西放在罐子里,方便他吃。现在他为了方便我,也照样把吃的放在保鲜盒里,方便我拿着吃。”马老太一脸幸福地告诉记者。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周先生在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附近上班,每天早上5点起床,帮母亲烧好早饭、午饭,把母亲换下的衣服洗晒好,叮嘱母亲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后,再赶往上海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后,坐地铁赶往上海火车站,乘火车回苏州,陪母亲吃晚饭、散步,看母亲入睡后自己再睡,如果有特殊情况,周先生也会给母亲打个电话,告诉母亲要晚点回来。
不能让母亲“空巢”
记者帮着算了一下,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周先生为了照顾母亲,来回上海的火车票有1400多张,花费4万多元,旅程有14万多公里,这些里程可以围绕地球赤道三圈半还要多。
“我不能让母亲成为空巢老人。”虽然为母亲请了保姆,但周先生还是要亲自为母亲洗衣做饭;考虑母亲年事已高,又有心脏病,他为母亲备全了轮椅、家庭病床、应急铃、氧气机等一系列老年用品;每天上班前,如看到母亲还在熟睡中,他会留下纸条:电饭煲10点钟按开,药要记得吃,微波炉里有菜、中火转3分钟就可食用,昨天不舒服,今天要注意卧床休息……每一个工作日的中午,周先生都会打个电话回家查岗,问问母亲有没有休息。
周先生还为母亲准备了一份特殊的通讯录,整整一张A4纸上面除了他和家人的电话,还有隔壁邻居的、社区的、卫生所的、楼下饭店的,甚至还有菜场里知名点心店的、盒饭店的、小吃店的。
“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孝顺理所当然,我会好好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天。”周先生说,每天陪母亲说说话、散散步是最幸福的时光。 (陈小芬 韩小强)
编辑:白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