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一元钱也能做慈善,参与人越多,慈善的力量就越大!”全国政协委员王林这几天有点兴奋,一谈及平民慈善,他就有些激动:“为什么一提及慈善,大家都只看大老板?其实老百姓也能做很多事,一元钱的力量或许更大。”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大礼堂,王林作为本届政协“福利保障界”的代表,见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发言时他陈述了自己关于慈善事业的看法。
王林来自湖北黄石市,是该市的司法局副局长。几年前,他曾是一名普通的公益律师,为穷苦的农民打官司,后来任职黄石市司法局副局长,一年多下来,他将300多名律师拉入了公益帮助的行列。3月7日下午,王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见到胡总书记时谈了平民慈善
华商报:在见到胡锦涛总书记时,您是第几个发言的?
王林:我第三个发言,第一个发言的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她汇报的是应放开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的就业安排。残疾人不仅仅是吃低保,他们也有尊严,也有工作的能力,但社会上一般都很歧视残疾人,招工时候不要他们。所以张海迪建议让残疾人工作应当先从企事业单位开始。
华商报:您的发言涉及了哪些内容?
王林:我发言的主题是“健全机制,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主要提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慈善必须增加透明度;二是慈善的监管还不到位;三是要培养专业的慈善队伍,四是要大力发展平民慈善。前三个是“核心”,平民慈善是“基本点”。
越公开越透明慈善越有力量
华商报:大家都知道,去年的郭美美事件,使慈善机构遭遇信任危机。您的观点是否也与此有关?
王林:郭美美事件拷问着中国慈善的公开透明度,因此我在面见胡锦涛总书记的时候提到,在现代的慈善模式下,捐赠人有了解自己捐赠款物去向的权利,同时受赠人也应当知道是谁给自己提供了帮助,慈善的透明度是现代慈善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华商报:现代慈善和传统慈善有什么不同?
王林:古时候做慈善都是富人“开仓施粥”,谁都知道是哪个员外做了好事。但是现在不行了,随着慈善规模越来越大,公益机构是先收善款再进行公益活动,不透明怎么行?慈善是越公开越透明越有力量。
华商报:关于慈善监管,我们时常会说让社会监管,但到底要怎样监管才有效呢?
王林:首先当然是要社会监督,包括各个款项的具体用途,媒体应深度了解,公益机构也应及时公布;其次就是要设立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要专家评估,不然即使公益机构发布了财务报表,也没几个人能看懂。在慈善机构财务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加上第三方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中国的慈善才可能再次赢得公众的信任。
民间慈善也应专业化
华商报:在当前官办慈善遭遇瓶颈的前提下,民间公益是否可以代替官办公益?
王林:我不这么认为。实际上针对慈善这个话题,任何组织、机构都需要政府引导、合法监管。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对官方慈善机构的改革不尽人意,监督没有落在实处,造成了官办慈善事业遭遇“浅水期”。但也不能一叶障目,难道缺乏监督的民间公益将来就一定会好吗?
华商报:2011年被称为“微博公益元年”,您怎么看待民间慈善的崛起?
王林:民间公益崛起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它虽然给我国的慈善事业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但是现在的民间慈善一般都组织松散,如果缺乏一支专业的慈善队伍,那么未来的路还将更加坎坷。现在的慈善不是街头一个老太太拿着个簸箕就能要来钱了,把一个人的钱给另外一个人,这需要严密的管理体制,需要专业的人才,需要更有头脑的经营。如果民间公益想长期发展,这些都得未雨绸缪。
华商报:这些都是需要立法去解决的问题?
王林:对,中国现在没有一部慈善法,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公益机构的主导者,规定了它们的权利义务,中国慈善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帮助弱者。
用“一元钱”触及道德核心
华商报:您对平民慈善的观点是什么?
王林:我的观点是每个人都要做慈善,这个和你拥有多少财富无关。过去一提起慈善,我们瞄准的总是企业老板、有钱人的荷包,他们不捐钱我们还要批评,这哪是慈善啊,这是“索捐”。我坚持认为:慈善是一种美德,它不仅属于富人,也同时属于穷人。
华商报:可穷人本身就是需要救济的人啊!
王林:当我们有困难时,希望社会给予帮助,如果别人不掏钱我们就去指责;可有没有人想一想,到底你自己给社会做了些什么呢?没钱也可以去餐馆洗盘子,也可以去当清洁工啊,一元钱、十元钱总是能挣来的。我们一直要问自己,自己可以给别人带来什么帮助?
华商报:当时胡锦涛总书记是如何评价您这个观点的?
王林:我为总书记汇报时,总书记很关心这个慈善的互动价值,手头的文件也不批阅了,一直在看着我点头示意。
华商报:那能不能说,一元钱也是一种社会道德的体现?
王林:是的,慈善的核心价值就是互助、友爱、善良,它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道德理念的基石。谁说一元钱就不是做慈善了?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把这种美德尽自己所能展现出来,这才是慈善的光芒。
“1元关爱”门槛低谁都能参与
华商报:西安最近正在推广“1元关爱计划”,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去吃饭是一元钱,剪头发是一元钱,买水果也是一元钱,现在已经有了300多家企业参与,您怎么看待?
王林:这是一个很好体现民间慈善力量的公益项目,虽然说是一元钱,但是实际的价值肯定比这个要高。有助于当前社会建立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感,好就好在门槛很低,谁都能参与,也不会给参与的中小业者造成太大的负担。
华商报:您有什么建议?王林:我的建议是,能否组成一个临时公益机构来发起倡议,把它做成一个有组织性的公益项目呢?然后把它挂靠在已有的慈善组织下,或者重新申请一个自己的慈善机构,募捐善款,给穷人提供更多更规范的帮助。
华商报:它实际上已经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益组织“华商报志愿者联盟”,并且现在已经挂靠在陕西省慈善总会下面。
王林:那很好。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必须要公开透明,并且通过公益组织对参加“1元关爱计划”的企业有所监管,也应该给这些参与的企业提供反馈。另外,“1元关爱计划”只是一个倡议,企业具体做没做需要设法监管,人家要做了,那还要给它们相应的肯定和补偿。
华商报:目前这项计划您认为还存在哪些缺陷?
王林:目前来看,随意性还是强了些,一元的优惠该给谁不该给谁呢?通过民政部门的相关证明确定需要帮助的人吗?但其实还有更多的穷人需要帮助。另外,这些有爱心的企业能否持久,如何体现这个计划的公信力,是一个需要再探索的问题。
本报记者刘斌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