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地村民:“有时雨天收购价还不如晴天”
“有时候种地就像是赌博,赌上了就挣了,没赌上,就赔了”
位于西安市西三环的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是西北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7日下午,在这里记者发现,青菜等绿叶菜价格为2.5元/斤左右。而7月8日再次来到这里时,青菜已经涨到了2.8元/斤;菠菜和茼蒿的批发价也直升到了3元/斤。
“市场的青菜基本都是从渔王村拉的,不仅距离西安近,而且整个村子都种青菜,基本不缺货源。”批发商董师傅说。他所说的渔王村位于沣东街办,距西安市区不到20公里,属于蔬菜种植基地。
7月8日,记者来到了这里。上午10时许,从早上开始下起的雨并没有停止的迹象,记者在村西边的地里见到了很多正在采青菜的农民。
“再下雨,菜长成了该卖还得卖。”村民王鹏说,他们村几乎都以种植青菜为主,一年能种八九茬,除冬季外几乎一月一茬。
“我们卖菜跟下雨没有关系,菜长成了就得卖,要不就长失形了,更卖不上价。”王鹏说,有时越是下雨,越要赶紧卖,要不,一连下几天雨,青菜就会起病,而且,还影响下一茬下籽。
在地里,很多菜农都是撑着伞冒雨采摘。当问起是否一下雨,青菜收购价就会上涨时,王鹏说“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还是跟上市时的菜量有关系。
“有时雨天还不如晴天。”王鹏说,20多天前的上一茬青菜,就是因为周边种植青菜的面积太大,最后到了上市阶段时,青菜量大反而导致降价。
“市场上青菜太多,价钱一直五六毛钱,一下雨菜还难出,很多人干脆用旋耕机打到地里了。”王鹏给记者算了笔账:种植一亩地青菜,光菜籽就得一二百元,再加上肥料、浇水、耕地等费用,如果青菜收购价低于0.5元就可能赔钱。
“雇人摘青菜每天的费用就得50元,一个人每天最多能出200斤,如果拿5毛钱算,能卖100元。”王鹏说,这样算下来,只剩50元了,这可能连成本都包不住。
村民王渭涛说,上一茬青菜很多村民都赔了钱。然而没想到的是,这茬青菜价却打着滚地向上走,尤其是下雨这两天。
“6号收的是每斤1块6,昨天直接成了2元。”王渭涛说,他家青菜还没出地,就被预订出去喽。“菜贩子打回电话了,今天给的价是两块多。”王渭涛的父亲说,“其实菜农没有太多的定价权,贩子说多少就是多少。”看着豆大的雨滴打在伞上溅起水花,王鹏抽了一口烟说,“有时候种地就像是赌博,赌上了就挣了,没赌上,就赔了。”
3个涨价理由你信哪个
这是关于菜价和天气的3个命题,也是商贩经常会说的3个涨价理由,你会相信哪一个?
理由1:天下雨——菜难出——产量少——菜价涨
理由2:天下雨——路难走——数量少——菜价涨
理由3:天下雨——菜见水——菜易坏——菜价涨
蔬菜批发商的“巡市定价”
“每天凌晨开始批发前,我们都会派人在市场内先‘巡市’。”蔬菜批发商孙洋说,“巡市”并非是“随便逛逛”,真正目的是看看进场蔬菜的总量,特别是算出同类蔬菜和竞争性蔬菜的数量,最后,根据前一天掌握的买家购买数量,确定当天的菜价。
菜价到底因啥涨
“蔬菜供应与需求关系才是菜价的决定性因素。”蔬菜批发商孙洋说,他们赚钱的多少,也会受菜市大势、天气和自身经验的影响。
“天下雨,菜难出、路难走,都是涨价的借口,也是随便一说,不过有时真的希望下雨。”孙洋说。此外,甚至高速路堵车都会成为菜价涨的理由。假设上午收到风,某一高速路大堵车,可能导致蔬菜很难及时运到市场,这种意外也会第一时间推高蔬菜价格。
探究:
啥是“蛛网理论”?怎样让菜农提升谈判议价能力?
一把青菜的涨跌,经济学中又怎样解释呢?昨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申尊焕说,这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是经济学上农产品蛛网理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的典型案例。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现在这种分散的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信息不通畅和不匹配。”申主任说,农民的生产决策,多靠经验与相互之间有限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某类农产品陷入“少了涨、多了跌”的市场怪圈。
申尊焕说,要破解这一难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式还是积极推进仓储物流平台建设,并建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申尊焕说,通过成立行业协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仅让生产实现规模化,这样在面对市场时,谈判议价能力才会提升,同时也解决了农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行动:
西安将建年配送能力达50万吨农产品配送中心
“生产环节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流通环节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建设,减少流通环节,这都是我们将要加强的工作。”昨日下午,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毕平阳处长说。
据介绍,西安市年内将建立年配送能力达50万吨的农产品配送中心,购置蔬菜进社区冷链配送车25辆;同时设立便民市场、便民店和流动售菜车300个。而这些都是实现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和农校对接的重要措施,从而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引起的价格波动。
本报记者 周金柱 实习生 杨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