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群体难享带薪休假 ?
《条例》和《办法》实施至今,我国职工带薪休假从大纲到细则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然而具体落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黄金周”仍是作为全民集体行动、集中办事的“共同时刻”,集中出游、探亲、聚餐、办婚礼等成了每年“规定性动作”。
然而,哪些群体是带薪休假制度实施较好的群体,哪些是不能覆盖的群体?哪部分人能较好的享受带薪休假,而哪部分人却不能?
彭秀荣(化名)是一个北京某区纪检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副处级干部,已经有20多年的工龄。她告诉记者,现在每年可以休年假25天。“其中15天是国家规定的,但我们单位会根据工龄和行政级别再累加5到10天不等的福利假期。”此外,她还告诉记者,由于带薪休假比较充分,一向酷爱自驾游的她今年“黄金周”没有出行,“我没必要赶着人多出去挤,因为年假够用了,我一般会选择人少的时候出去玩,比如今年7月自驾去了东北,去年冬天去了杭州”。
而在河北唐山某民企从事行政工作两年多的夏小沫对记者说:“按规定是有年假的,但公司能正真休上年假的(职工)真不多,公司人手不够,我虽然主要负责行政工作,但有时候是老板的秘书,有时候也给他办些杂事,能正常休假都不错了,年假不敢请,也不能请。”
韩婷婷在北京某教育机构工作,她告诉记者“基本没享受过这种福利”,原因是“我来北京工作6年了,换了好几次工作,只有一次是在公司呆了超过两年,大多数是工龄不符合条件”。她告诉记者,由于在私企不稳定,跳槽成了她家常便饭,因此能集中出行的假期就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春节假期。
同样,来自广东某地一家电子设备生产厂的周鹏辉告诉记者,他同样没有休年假的机会。“我们工厂上班连8小时工作时间的基本要求都保证不了,经常加班不说,而且会连着一个月没有双休日,只有月底能休息一下。”他告诉记者。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以及一些比较规范的私企中,带薪年假贯彻的比较好;不能享受年假的群体则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企业、民企、私企员工以及数量和规模更为庞大的农民工、临时工群体等。
带薪休假落实难在哪里 ?
关于带休休假难落实,早有讨论。一个共识是:当前劳资双方不对等,员工根本没有话语权。更有学者指出,带薪休假的落实涉及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
“要休年假,我们公司规定要提前一个月申请,能不能批还得看人员安排,但老板建议我们年底休假,因此,平常没人好意思向老板要年假。”上海某人力资源公司员工马女士向记者透露。
除了在劳务关系中资方的强势地位,某些行业低工资、高强度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某些特定行业员工替换率(流失率)极高,这让带薪休假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纸空文。
在餐饮连锁行业从事人事工作多年的李亮告诉记者,“餐饮行业雇工,一般不签劳动合同,而签劳务协议,劳务协议一般是一年为期,属临时性雇工,公司和员工都能规避签劳动合同需要缴纳的养老保险等费用”。他说:“餐饮行业,一般员工不打算长久干,只是为了多赚钱,而签了劳务协议就不涉及年假问题。”此外,据他讲,就连锁餐饮来看,每年公司员工流失率保持在50%算很好的,基本上都会保持在80%到85%左右,因此只有少数管理层和年纪比较大的不愿跳槽的老员工有年假。
同样的现象也在很多工厂存在。在江苏某手机部件生产工厂从事人事工作的于江月(化名)告诉记者,她们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年要进行两轮大换血,员工的替换率达200%左右,能在工厂工作满一年的几乎没有”。问及原因,她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工资是按当地最低标准执行为1480元每月,而员工平均工资为4000元左右,因此基本工资之外的部分,他们主要是靠8小时工作之外的加班和奖金得来的,每天工作12小时是他们的常态。” “带薪休假不是他们的利益诉求所在,因为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没人会坚持太久,赚了钱,然后走人,就这么简单。”
休假制度安排是盘棋,牵扯到各部门各群体的利益博弈。带薪休假的全面实施,需要相关制度安排的逐步到位和落实,尤其要上升到依法保障职工休假权的高度去完善顶层设计,毕竟这事关职工的基本权益和社会文明进程。
今年8月2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应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这让人看到了更多推动带薪休假落实的曙光。( 兰德华)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刘超